什么是急性肝损伤
急性肝损伤是短时间内肝脏结构和功能严重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药物、感染、中毒等,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区不适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肝活检等,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支持对症治疗,还需关注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肝损伤是指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短时间内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如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显著升高。
二、常见病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长期服用某些草药或保健品也可能引发急性肝损伤,有长期用药史或自行服用不规范保健品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2.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不同性别在感染病毒后的发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且有相关病毒接触史或感染高危行为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等也可能累及肝脏导致急性肝损伤,有感染病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3.中毒因素:误食有毒物质,如毒蕈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机会不同,野外活动频繁或有误食风险行为的人群需警惕;工业毒物、酒精中毒等也是常见原因,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酒精性急性肝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儿童可能因胃肠道反应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需关注其营养状况;成人若长期有此类症状且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需考虑肝损伤可能。
2.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其原因,不同年龄黄疸的表现程度可能不同,新生儿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较弱,发生黄疸时更需密切监测和评估。
3.肝区不适:可有肝区疼痛或胀痛等,不同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数值显著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不同年龄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儿童的参考值通常与成人有差异,需依据相应年龄段标准判断。
2.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红素水平升高反映胆红素代谢异常,TBil包括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其升高程度可帮助判断肝损伤导致的黄疸类型及严重程度。
3.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异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重症急性肝损伤患者中更为关键。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感染史、中毒史等,不同人群病史采集重点不同,儿童需询问家长了解其用药及接触史,成人要关注自身生活方式相关信息。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肝脏大小、质地等,初步判断肝脏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辅助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影像学表现可能有差异,新生儿和儿童的肝脏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规范和剂量控制。
4.肝活检:必要时进行肝活检,可明确肝损伤的病理类型,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如停用肝毒性药物、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感染等,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药物性肝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则根据病毒类型进行针对性抗病毒治疗。
2.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保证患者营养供应,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对于有黄疸的患者需采取措施促进胆红素代谢。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方案,营养支持方面要注重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求。
孕妇:急性肝损伤孕妇的治疗需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法,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等因素,选择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