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即月经,是女性生理循环周期,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出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其形成源于卵巢周期变化及激素调节,正常月经周期2135天、经期28天、经量2060毫升。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各有注意事项,常见月经相关问题如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月经失调,需针对不同情况处理,以保障女性健康。
一、“大姨妈”的含义
“大姨妈”是一种对月经的俗称。月经是女性生理上的循环周期,发生在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身上。从医学角度,它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二、月经的形成机制
1.卵巢周期变化
卵巢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分为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在卵泡期,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随着卵泡的生长,会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到了排卵期,成熟卵泡破裂,卵子排出。排卵后,残余卵泡形成黄体,进入黄体期,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而出现剥脱、出血,形成月经。
2.激素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起关键作用。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FSH促使卵泡发育,LH则在排卵前达到高峰,触发排卵。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又会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反馈调节,使激素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从而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
三、正常月经的表现
1.月经周期
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女性自身的月经周期相对规律。若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或周期不规律,可能存在月经失调问题。
2.经期
通常为28天,平均46天。经期过短(少于2天)或过长(超过8天)都可能是异常表现。
3.经量
正常月经量为2060毫升,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少于5毫升为月经过少。可通过卫生巾使用量粗略估计,一般来说,每个周期不超过两包(每包10片),且每片湿透程度不超过一半,多提示经量正常。
四、特殊人群月经的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出现不规律情况。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了解月经知识,减轻其对月经的恐惧和焦虑。同时,要注意经期卫生,如及时更换卫生巾,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盆浴,防止感染。青春期女性学业压力较大,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这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稳定月经周期。
2.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可通过记录月经周期来推算排卵期,增加受孕几率。同时,若有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出现月经推迟,应警惕怀孕可能,可使用验孕棒或到医院进行检查。若没有生育计划,需做好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对身体造成伤害。此外,育龄期女性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月经,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3.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会出现紊乱,如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等。这一时期女性可能会出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应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加钙摄入,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预防骨质疏松。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五、与月经相关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1.痛经
(1)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增加有关。非药物干预方面,可通过腹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也有助于减轻症状。若疼痛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
(2)继发性痛经: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引起。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妇科超声等,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2.月经失调
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器质性病变、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问诊、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性激素六项、超声等,以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可能涉及药物治疗调整内分泌,或针对器质性病变进行手术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