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损伤是怎么回事
慢性肝损伤是肝脏受持续损伤超6个月,常见致病因素有药物、酒精、病毒、自身免疫、代谢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肝脏相关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保肝、对症支持,预防要合理用药、适度饮酒、预防病毒感染、控制代谢性疾病。
一、慢性肝损伤的定义
慢性肝损伤是指肝脏受到持续的损伤因素作用,导致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病程超过6个月的肝脏病变状态。
二、常见的致病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肝脏,例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其通过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等机制引发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有差异,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药物肝损伤影响。
2.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慢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毒害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频率和量的不同,更易因酒精性肝损伤就诊。
3.病毒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持续感染,乙肝病毒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的转归不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易慢性化;丙肝病毒则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及免疫介导等多种途径导致肝损伤。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慢性肝损伤,该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比例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病,发病年龄可涵盖各个年龄段。
5.代谢因素: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脂肪肝进而发展为慢性肝损伤,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过多脂肪在肝脏沉积,影响肝脏正常代谢功能,糖尿病患者则因血糖代谢异常,导致肝脏脂肪合成增加等情况引发肝损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肥胖、糖尿病患者都可能面临慢性肝损伤风险。
三、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而成人则更易察觉自身精力下降、进食量减少等情况。
2.肝脏相关表现:可能有肝区隐痛,查体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腹水等肝硬化相关表现,不同病程阶段的患者症状轻重程度不同。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包括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升高反映胆红素代谢异常,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肝功能指标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各项指标值与成人不同。
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感染导致的慢性肝损伤,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查,乙肝五项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丙肝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丙肝病毒。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脂肪肝、肝硬化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的肝脏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肝脏超声图像与成人不同。
CT或MRI:对于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评估肝脏病变程度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改变。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停用肝损伤药物、戒酒等,不同病因的治疗措施不同,乙肝病毒感染需要根据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戒酒是酒精性肝损伤治疗的关键措施。
2.保肝治疗:使用一些保护肝细胞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患者病情,通过改善肝细胞代谢等发挥作用。
3.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出现黄疸的患者进行退黄治疗,出现腹水的患者进行利尿等支持治疗,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六、预防措施
1.合理用药: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有肝毒性的药物,儿童用药更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
2.适度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3.预防病毒感染: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丙肝病毒,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等可能感染途径。
4.控制代谢性疾病:肥胖人群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慢性肝损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