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上颌窦、筛窦炎是鼻窦炎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包括感染(细菌、病毒)、解剖因素及过敏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的鼻塞、流涕、头痛或局部疼痛以及全身的发热、乏力等;诊断可通过症状体征和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鼻腔冲洗、休息饮食)和药物治疗(抗感染、鼻用糖皮质激素等),了解其相关情况对认识和应对该疾病很重要,尤其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注重细节和特殊处理。
一、病因方面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侵入上颌窦和筛窦的黏膜,引发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相对成人更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两侧上颌窦、筛窦炎。
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感染,初始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炎症,若未及时控制,病毒可能蔓延至鼻窦,导致两侧上颌窦、筛窦炎。在流感季节,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并发两侧上颌窦、筛窦炎的风险增加。
2.解剖因素
上颌窦和筛窦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得其容易发生炎症。上颌窦开口相对较高,引流不畅,筛窦气房众多,窦口小,这些解剖特点都不利于鼻窦的引流,使得病原体容易在窦内潴留,从而引发炎症。对于儿童来说,其鼻窦的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儿童鼻窦发育尚不完全,窦口相对较大,鼻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容易引起鼻窦黏膜肿胀,导致窦口阻塞,增加两侧上颌窦、筛窦炎的发生几率。
3.过敏因素
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可引起鼻腔和鼻窦黏膜的过敏反应,导致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进而引发两侧上颌窦、筛窦炎。过敏因素导致的两侧上颌窦、筛窦炎在过敏季节更为常见,例如春季花粉传播时,过敏体质者患两侧上颌窦、筛窦炎的概率升高。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局部症状
鼻塞:两侧鼻腔可出现鼻塞症状,程度可轻可重。炎症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从而阻塞鼻腔通道。儿童鼻塞时可能表现为呼吸不畅,甚至影响睡眠和吃奶(婴幼儿)。
流涕:可出现流涕症状,流涕可为脓性或黏脓性。上颌窦、筛窦炎症产生的分泌物经鼻腔流出。儿童由于不会擤鼻涕,可能表现为鼻涕倒流至咽部,引起咳嗽等症状。
头痛或局部疼痛:上颌窦炎可引起面部疼痛,如上颌磨牙区疼痛等;筛窦炎可引起内眦部或鼻根部疼痛。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可能表现为哭闹、用手揉鼻根部等异常行为。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儿童患两侧上颌窦、筛窦炎时,全身症状相对更为明显,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如果发热,需密切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高热时可能引起惊厥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面
1.症状和体征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情况,以及进行鼻部检查,观察鼻腔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脓性分泌物等体征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两侧上颌窦、筛窦炎。对于儿童,医生会更仔细地观察其鼻部表现和一般状况。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鼻窦CT是诊断两侧上颌窦、筛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侧上颌窦、筛窦的黏膜是否增厚、窦腔内是否有积液等情况。儿童进行鼻窦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明确诊断疾病的必要性下,应合理进行检查。
四、治疗方面
1.一般治疗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减轻鼻腔黏膜肿胀,改善鼻窦的引流。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儿童型冲洗器具,控制好冲洗的压力和速度,避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休息与饮食: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喝水,对于儿童来说,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两侧上颌窦、筛窦炎,可能会使用抗生素。但需根据病情合理选用,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滥用。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无需使用抗病毒的特定药物(除了一些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指征时)。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儿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并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两侧上颌窦、筛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窦炎症性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和应对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针对儿童等特殊人群时,更要注重各方面的细节和特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