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2型糖尿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决定个体易感性,环境因素如高热量高脂肪及高糖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社会心理因素等起触发促进作用,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1.家族遗传倾向: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所占比例约为40%-70%。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的作用以及葡萄糖的代谢等过程,从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不同种族的遗传背景不同,其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也存在差异,比如亚裔人群相较于白种人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位点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
2.年龄与遗传的交互作用:随着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可能会更加凸显。在年轻人群中,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早期功能等方面起作用;而在老年人中,遗传因素与年龄相关的机体代谢功能衰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进一步升高。例如,一些老年人群本身机体代谢调节能力下降,若同时携带相关糖尿病易感基因,就更容易出现血糖代谢紊乱而引发2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
1.饮食因素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肥胖。例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会使体内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这些物质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使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发现,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比饮食结构合理的人群高出数倍。
高糖饮食: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糖果等高糖食物,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加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负担。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最终引发2型糖尿病。例如,每天大量饮用含糖汽水的人群,其血糖调节机制更容易出现紊乱。
2.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从事办公室工作等久坐的职业,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进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体力活动不足还会引起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与经常进行适度体力活动的人群相比,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50%-70%。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增加患病风险,例如儿童青少年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其机体的代谢调节能力,为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埋下隐患;中老年人群缺乏体力活动则会加速机体代谢功能的衰退,更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
3.肥胖因素
中心性肥胖:腹部肥胖(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腹部脂肪会释放大量的游离脂肪酸等物质,这些物质会抑制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腹部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炎症介质也会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例如,腰围过大(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肥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饮食过量、体力活动不足等,而一旦出现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就会进一步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不同性别在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在相同体重指数(BMI)下可能更容易出现中心性肥胖,从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总体上肥胖是男女共同面临的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4.其他环境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升高血糖,长期如此会干扰血糖的正常调节机制,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此外,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较低的教育水平、较差的生活环境等,可能会影响人们的饮食选择和体力活动水平,间接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如,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群可能更容易选择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且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条件,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总之,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如不合理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则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触发和促进的作用。了解这些引起2型糖尿病的因素,有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体力活动、维持正常体重等,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