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是一种什么病
黄疸肝炎是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且伴血清胆红素升高致黄染,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临床表现有黄疸相关及肝脏相关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和病因治疗,预后因病因不同而异,甲型和戊型多数预后好,乙型和丙型部分可成慢性致严重后果,自身免疫性肝病易反复需长期管理
一、黄疸肝炎的定义
黄疸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等)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同时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临床综合征。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易感染,常引起急性发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在成人中较为常见,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各年龄段均有易感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较多,病情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青壮年发病较多,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流产、死胎发生率较高。
2.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等,不同年龄、性别使用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使用时更易诱发黄疸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自身免疫紊乱攻击肝脏,导致肝脏炎症和黄疸等表现。
三、临床表现
1.黄疸相关表现
皮肤黏膜黄染,初期可能先出现巩膜黄染,随后逐渐波及全身皮肤,黄疸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轻度黄疸时皮肤呈浅黄色,重度黄疸时皮肤呈深黄色甚至橙黄色。
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这是由于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加所致。
2.肝脏相关表现
肝脏肿大,患者可感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儿童肝脏相对较大,触摸时可能更易发现肝脏肿大;成人肝脏肿大时也可通过体格检查触及。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振、哭闹不安、食欲明显下降等,影响其生长发育。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肝炎胆红素升高类型有所差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转氨酶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还可检测白蛋白、球蛋白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
病原学检查:针对不同病毒感染进行相应的抗原、抗体检测,如乙肝五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戊肝抗体等检测,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及具体类型。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检测出相关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占位性病变等,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过度检查带来的辐射等影响。
CT或MRI:对于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评估肝脏病变程度等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肝脏修复,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成人也需根据病情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满足生长发育需求;成人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病因治疗
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一般可自愈;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代谢差异等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使用护肝药物等。
自身免疫性肝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关注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后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六、预后情况
1.甲型和戊型肝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急性感染后可完全康复,很少转为慢性;儿童患者一般恢复较快,但需注意避免病情反复影响健康。
2.乙型和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所差异,儿童慢性肝炎患者需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情容易反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合理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中青年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生育等问题对病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