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肌肉拉伤的治疗办法
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包括应急处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手术治疗。应急处理需立即休息,在4872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抬高患肢;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但不同人群使用有不同禁忌;物理治疗在拉伤72小时后可热敷,受伤部位初步愈合后可按摩,还可进行超声波治疗,部分人群不宜;康复训练要在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开始早期轻微活动,随后逐渐进行力量训练和平衡协调训练,不同人群训练有不同注意事项;严重的肌肉拉伤可能需手术修复,但手术有风险,特定人群手术要充分评估。
一、应急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肌肉拉伤的活动,让受伤的肌肉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过度活动会加重拉伤程度,增加疼痛和肿胀。对于运动员或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受伤后若不及时休息,可能会导致损伤长期不愈,影响运动生涯。老人和儿童肌肉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充足休息。老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修复速度慢;儿童肌肉还在发育阶段,过度活动可能影响肌肉正常发育。
2.冰敷:在拉伤后的4872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可以使用冰袋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受伤部位。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以防冻伤。孕妇在冰敷时要特别小心,避免低温刺激引起宫缩。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减退,冰敷时要密切注意皮肤情况,防止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有助于减少肿胀。包扎时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一般从肢体的远端向近端包扎,包扎后要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若出现皮肤发紫、麻木、温度降低等情况,应及时松开绷带。肥胖人群在包扎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绷带宽度和包扎力度,避免因脂肪层厚而影响包扎效果或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使用枕头或垫子将肢体垫高。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抬高患肢时要注意保持肢体的正确姿势,防止关节畸形。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抬高肢体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骨折。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出血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且要严格遵循医嘱。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使用时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谨慎。孕妇在怀孕后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要避免使用。
2.肌肉松弛剂:对于肌肉痉挛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氯唑沙宗等肌肉松弛剂。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用药后要避免驾驶或操作机器。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使用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要密切观察。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在拉伤72小时后,可进行热敷。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和肌肉修复。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或红外线灯等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2.按摩:在受伤部位初步愈合后,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恢复。但按摩力度要适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按摩时要注意避开受伤严重的部位,以免加重损伤。有皮肤破损、感染的患者不宜进行按摩。
3.超声波治疗:超声波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一般每周进行23次治疗,每次1015分钟。治疗时要注意探头与皮肤的接触情况,避免出现烫伤等不良反应。孕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等不宜进行超声波治疗。
四、康复训练
1.早期活动:在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可开始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如关节的屈伸运动,以防止肌肉粘连和关节僵硬。但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运动员在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可能导致再次损伤。
2.力量训练:随着恢复情况的改善,逐渐增加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训练。训练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重的负荷训练。儿童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强度,以免影响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
3.平衡和协调训练:进行平衡板、单腿站立等训练,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对于老年人,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降低跌倒的风险,但训练时要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发生意外。
五、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肌肉拉伤,如肌肉完全断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手术可以将断裂的肌肉重新连接,促进恢复。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术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手术耐受性低,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前要将病情控制稳定,以降低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