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是什么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含用药史、肝损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异常)、排除其他病因标准(排除其他已知肝病和肝外因素导致的肝损伤)及评商量表辅助标准(常用RUCAM评分系统评估因果关系,分确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5级)
一、临床诊断标准
1.用药史
有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药物的历史,包括prescription药物、非prescription药物、草药、保健品等。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不同,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在用药后数天内就出现肝损伤表现,而有些可能在数周甚至数月后才显现。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用药后对药物的代谢、排泄等过程有差异,所以在考虑用药史时更要谨慎评估药物与肝损伤的时间相关性。比如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出现肝酶升高,需要密切结合用药时间来判断是否与药物相关。
要明确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等情况。长期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会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而不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可能存在差异,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如孕期、哺乳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可能改变,进而影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
2.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对于儿童,黄疸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轻度发黄、尿色加深等。在病史采集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与用药时间的关系。例如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不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要考虑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
体征方面可能有肝大,部分患者可伴有脾大等。儿童肝大的判断需要结合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肝脏大小范围来评估,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肝脏的上下界有一定差异,如新生儿肝脏下界可达右肋缘下2-3cm,2岁后一般在肋缘下不易触及,若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进一步考虑是否与肝损伤相关。
3.实验室检查异常
血清转氨酶升高,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常可升高数倍至数十倍。不同人群中,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女性在月经前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转氨酶可能有轻度波动,但一般不会有大幅升高。儿童的转氨酶水平也有其年龄特点,新生儿的转氨酶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所以在判断儿童转氨酶升高是否为药物性肝损伤时要参考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
血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可超过正常上限,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可升高,根据肝损伤的类型不同,升高情况有所差异。对于有黄疸表现的患者,胆红素升高是重要的实验室依据。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中,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较严重,需要及时评估病情。
其他指标异常,如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也可能异常。不同药物导致的肝损伤类型不同,这些酶的变化也有所不同,例如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常伴有ALP和GGT明显升高。
二、排除其他病因标准
1.排除其他已知肝病
要排除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等其他肝病。可以通过相应的病毒学检查(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遗传代谢相关检查(如血清铜蓝蛋白检测、基因检测等)来排除。对于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的排查尤为重要,因为儿童时期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以肝损伤为首发表现,通过详细的家族史询问、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来明确是否存在其他肝病病因。
2.排除肝外因素导致的肝损伤
排除肝外因素如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导致的肝损伤。例如感染性疾病可能引起肝细胞损伤,但通过病原学检查等可以明确是否为感染相关的肝损伤;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肝淤血也可引起肝酶升高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功能情况来排除。对于有基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考虑药物性肝损伤时更要注意排除心功能不全相关的肝损伤因素。
三、评商量表辅助标准
1.RUCAM评分系统
RUCAM(RousselUclafCausalityAssessmentMethod)评分系统是常用的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工具。该评分系统从多个方面进行评分,包括用药与肝损伤的时间关系、是否存在其他肝损伤原因、再次用药后的反应等。通过对各个项目进行评分,总分分为5级:确定(≥8分)、很可能(6-7分)、可能(3-5分)、可疑(1-2分)、不可能(0分)。在临床诊断中,RUCAM评分系统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对于一个使用了某种药物后出现肝损伤的患者,通过详细收集病史、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RUCAM评分,可以更科学地评估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对于儿童患者,在使用该评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用药情况的特殊性,确保评分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