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慢性可由急性迁延或解剖结构、变应性因素等导致,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急慢性,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分类及病因
1.分类
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病原体多为病毒,如鼻病毒等,也可由细菌感染继发,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慢性鼻窦炎:可由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也与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常、变应性因素等有关。例如,鼻腔鼻窦的窦口狭窄、阻塞,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容易导致炎症持续存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也常合并鼻窦炎。
2.病因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鼻窦发育尚未完善,鼻腔相对狭窄,鼻道较窄,鼻黏膜柔嫩,淋巴管和血管丰富,感染后容易引起鼻窦黏膜肿胀,导致窦口阻塞,从而更容易发生鼻窦炎。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也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鼻窦炎。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刺激鼻腔鼻窦黏膜,降低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鼻窦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等物质会反复刺激鼻窦黏膜,引发炎症。
病史因素: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人群,由于鼻腔黏膜处于过敏状态,更容易出现鼻窦的炎症反应;有鼻息肉等鼻腔鼻窦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病变组织会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发鼻窦炎。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鼻塞,多为单侧鼻塞,严重时可出现双侧鼻塞,是由于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导致。流脓涕,鼻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颜色可为黄色、绿色等。嗅觉减退,主要是因为鼻窦炎症影响了嗅觉感受器的功能。局部疼痛和头痛,不同鼻窦的炎症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或头痛,例如,额窦炎可表现为前额部疼痛,晨起轻,午后重;上颌窦炎可表现为面颊部疼痛、上列磨牙疼痛等。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畏寒、食欲减退、周身不适等,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
2.慢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鼻塞,轻重不一,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流脓涕,鼻涕可为黏性或脓性,可向后流入咽部,导致咽部不适、咳嗽等。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渐进性。头痛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不如急性鼻窦炎明显。
全身症状:可有头晕、易倦、精神抑郁、萎靡不振、纳差、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但全身症状不如急性鼻窦炎严重。
三、诊断
1.症状和体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以及鼻腔检查所见,如鼻黏膜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等进行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例如,通过鼻窦CT可以观察到窦腔是否有密度增高影、窦口是否阻塞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急性鼻窦炎患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于变应性因素相关的鼻窦炎,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鼻窦炎
药物治疗: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缓解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抗生素,对于明确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
2.慢性鼻窦炎
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仍为主要药物,疗程相对较长;对于有变应性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促进鼻窦内分泌物的排出。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规范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通过手术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鼻窦炎时,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例如,鼻用减充血剂一般不推荐用于儿童,避免引起不良反应。鼻腔冲洗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鼻腔黏膜。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患鼻窦炎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时要考虑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鼻窦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可优先选择局部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等缓解症状。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谨慎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