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什么病
膝关节半月板是位于股骨髁与胫骨平台间的半月形纤维软骨结构,有增加稳定性等功能,损伤多因扭转外力致,不同人群发生概率有差异,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弹响交锁、活动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麦氏试验、研磨试验)和影像学检查(X线、MRI),治疗分非手术(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手术(修整术、缝合术),需综合考虑各因素采取合适治疗保障效果。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膝关节半月板是位于膝关节内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半月形纤维软骨结构,分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其主要功能是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缓冲震荡、分布滑液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指半月板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撕裂等损伤性改变的疾病。多因扭转外力引起,如在屈膝状态下小腿固定而大腿突然内旋或外旋,或伸屈时膝关节旋转所导致的半月板撕裂。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概率有差异,一般运动爱好者、从事剧烈运动职业者等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者再次发生半月板损伤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受伤当时可能有撕裂感及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随着病情发展,活动时疼痛可加重,上下楼梯、蹲起等动作时疼痛往往更为明显,不同患者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患肢等。
2.肿胀: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常出现肿胀,这是因为损伤导致关节内出血、渗出等,一般受伤后短期内即可出现,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年龄较大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肿胀消退时间可能更长。
3.弹响或交锁:部分患者在活动膝关节时可感觉到弹响,即膝关节内出现异常的响声,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交锁现象,表现为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屈伸,需要通过活动膝关节等方式才能解除交锁,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及成年患者中均可能出现,但儿童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情况需高度重视排查是否存在半月板损伤等问题。
4.膝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肿胀及交锁等情况,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完成屈伸等动作,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患肢活动减少,不敢正常行走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麦氏(McMurray)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手握住膝关节,将膝关节极度屈曲,小腿内收内旋,然后伸直膝关节,若出现疼痛和弹响为阳性,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小腿外展外旋伸直膝关节出现疼痛和弹响为阳性,提示外侧半月板损伤,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研磨试验(Apley试验):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检查者将小腿用力下压,并且作内旋和外旋运动,若引起疼痛,提示半月板损伤,对于儿童检查时要轻柔操作。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膝关节其他骨性病变,如骨折等,可看到膝关节的大体结构,但对于半月板损伤本身诊断价值有限,不过能辅助医生了解膝关节整体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拍摄X线片时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半月板损伤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半月板损伤的部位、类型及程度等,可明确区分半月板的退变、撕裂等不同情况,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MRI检查,儿童检查时需根据情况适当采取镇静等措施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制动:对于损伤较轻的患者,如部分退变性损伤或急性损伤较轻者,需要休息,避免患肢过度活动,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帮助限制其患肢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物理治疗:可采用冰敷、热敷、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冰敷一般在损伤早期(24-48小时内)进行,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起到消肿止痛作用;热敷可在损伤后期进行,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不同年龄患者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等适宜,儿童皮肤娇嫩,需特别注意避免烫伤等。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康复训练,如股四头肌收缩训练等,有助于增强膝关节稳定性,促进半月板损伤修复,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需根据损伤情况个体化制定,儿童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造成损伤。
2.手术治疗
半月板修整术:适用于半月板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可通过修整损伤边缘等方式保留部分半月板组织的情况,对于各年龄患者均可能采用该手术方式,术后康复要遵循个体化方案。
半月板缝合术:对于损伤较年轻、损伤部位适合缝合且有愈合潜力的患者可考虑半月板缝合术,希望通过缝合让损伤的半月板恢复连续性,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效果及康复情况有差异,儿童半月板血运相对丰富,可能缝合后愈合潜力相对较好,但仍需密切观察康复情况。
总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疾病,需要通过详细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损伤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均会影响诊断和治疗过程及预后,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障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