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1型糖尿病怎么办
1型糖尿病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确诊后依赖胰岛素治疗并密切监测血糖,同时进行饮食、运动管理,预防急慢性并发症,还需关注心理并调整生活方式以控制病情、维持健康。具体包括按流程确诊选合适医院,依情况选胰岛素种类并监测调整,定期监测血糖选合适方法,遵循饮食原则选合适食物,选合适运动并注意事项,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给予心理支持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及时就医与明确诊断
1.确诊流程:1型糖尿病多起病较急,若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通过检测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胰岛素及C肽水平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儿童及青少年是1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因其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易患病,需格外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症状变化。
2.就医选择:选择具备内分泌专科诊疗能力的医院,以便获得专业、系统的诊断和后续治疗指导。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二、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种类及起始: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自身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常用的胰岛素有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等。一般确诊1型糖尿病后就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不同年龄患者在胰岛素选择上需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可能更适合根据血糖波动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及使用方案。
2.胰岛素使用监测:使用胰岛素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胰岛素剂量,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避免高血糖引发的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格外注意监测血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来说,每天需要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对于正在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糖,如每天监测4-7次不等。儿童患者由于活泼好动、饮食等情况不稳定,家长要协助做好血糖监测记录,以便医生了解血糖波动规律。
2.监测方法:可以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同时,有条件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来更全面、连续地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
四、饮食管理
1.饮食原则: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遵循定时、定量、定餐的原则。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控制总热量。例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活动量等来确定合适的量,一般占总热量的50%-60%左右;蛋白质的摄入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要保证满足生长发育需求,约占总热量的15%-20%;脂肪的摄入约占总热量的20%-30%。
2.食物选择: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等,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品,以及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品。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喜好和营养需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兼顾口味,家长可以协助挑选适合的健康食物。
五、运动管理
1.运动选择: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避免在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候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儿童患者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既保证运动效果又能增加运动的积极性,但要注意运动中的安全防护。
2.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前要做好血糖监测和准备工作,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随身携带糖果等预防低血糖的食物。如果运动中出现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
六、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1.急性并发症:密切关注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意识障碍等。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立即就医。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关键。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留意其身体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送医。
2.慢性并发症: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引发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要定期进行相关并发症的筛查,如尿常规检查、眼底检查等。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来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同年龄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和表现有所差异,要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和预防。
七、心理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
1.心理支持:1型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朋友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疾病。儿童患者的心理状态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关注和引导,营造积极的治疗氛围。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不规律的生活可能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同时,要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