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狭窄引起肾积水怎么治疗
输尿管狭窄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腔内手术如输尿管镜下狭窄段切开术、球囊扩张术,开放手术如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内镜下支架置入(双J管置入)、病因治疗(去除结石等梗阻因素、治疗输尿管周围病变),术后需监测肾功能、输尿管通畅性并进行康复指导,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治疗及监测有不同考虑。
一、手术治疗
1.腔内手术
输尿管镜下狭窄段切开术:适用于短段的输尿管狭窄。通过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找到狭窄部位,利用激光、电刀等器械将狭窄段切开。对于一些轻-中度的输尿管狭窄,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儿童患者中,若输尿管狭窄情况适合,此手术方式可作为优先选择,因为其对患儿机体的打击相对较小,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长期输尿管狭窄病史的患者,术前需评估肾功能情况,以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
球囊扩张术:利用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将球囊导管放置在狭窄处,通过充盈球囊来扩张狭窄段。对于一些良性的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严重的、纤维化严重的狭窄,单纯球囊扩张效果可能不佳。在老年患者中,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和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术前需做好全面的评估和准备,以降低手术风险。
2.开放手术
输尿管端端吻合术:适用于输尿管中、上段较短的狭窄。将狭窄段切除后,将输尿管两断端进行吻合。这种手术方式对于狭窄段较长但适合端端吻合的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年轻患者中,若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开放手术,端端吻合术可以较好地恢复输尿管的连续性和通畅性。但对于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术后需要密切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当输尿管狭窄累及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时,常采用此手术。将输尿管重新连接到膀胱,恢复尿液的正常引流。对于有膀胱功能异常或既往有膀胱手术史的患者,在进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例如,老年女性患者若合并膀胱颈硬化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输尿管膀胱再植后的排尿功能,术后需要观察排尿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二、内镜下支架置入
1.双J管置入
经尿道将双J管置入输尿管,跨越狭窄段,起到支撑输尿管和引流尿液的作用。对于一些不能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如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双J管置入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治疗方法,缓解肾积水的情况。在儿童患者中,双J管的选择需要考虑儿童的输尿管直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双J管,以避免双J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在置入双J管前需要控制感染,否则容易导致术后感染加重。
三、病因治疗
1.去除结石等梗阻因素
如果输尿管狭窄是由结石引起的,首先要处理结石。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方法;对于较大的结石,则可能需要内镜下取石或开放手术取石。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治疗结石的方法选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和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体外冲击波碎石的能量选择需要更加谨慎,避免对儿童肾脏等器官造成过度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有心脏疾病等,在进行碎石或取石手术时,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
2.治疗输尿管周围病变
如输尿管周围的肿瘤、炎症性包块等压迫输尿管导致狭窄。对于输尿管周围肿瘤引起的狭窄,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来选择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肿瘤并解除对输尿管的压迫。在女性患者中,若输尿管周围病变与妇科疾病相关,如子宫肌瘤压迫输尿管,需要妇科和泌尿外科共同协作进行治疗。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输尿管周围炎症的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控制免疫炎症反应,以缓解输尿管狭窄的情况。
四、术后监测与康复
1.术后肾功能监测
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对于肾积水较严重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要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观察是否有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等情况。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肾功能监测更为重要,要关注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输尿管通畅性监测
可以通过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来监测输尿管的通畅性。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术后常规的监测手段,观察肾积水是否有复发等情况。静脉肾盂造影则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输尿管的形态和通畅程度。对于接受腔内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输尿管狭窄部位没有再次狭窄等情况发生。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时机。
3.康复指导
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开放手术的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均衡营养,对于有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等的摄入。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加强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和康复训练。对于老年患者,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告知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