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鼻窦炎又称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或过敏、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引发。其症状包括局部的鼻塞、流涕、嗅觉障碍、头痛等和全身的精神不振、发热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病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诊断依靠症状评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如抗生素、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和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预防措施包括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保持鼻腔清洁、改善生活环境以及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副鼻窦炎的定义
副鼻窦炎,又称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当这些鼻窦的黏膜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或因过敏、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刺激时,就会引发炎症,导致副鼻窦炎。
二、副鼻窦炎的症状表现
1.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轻重程度不一,多因鼻黏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流涕,大量脓性或黏脓性鼻涕,难以擤尽;嗅觉障碍,可表现为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暂时性;头痛及局部疼痛,不同鼻窦发炎时疼痛部位和时间有所不同,如急性上颌窦炎时面颊部疼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额窦炎时前额部周期性疼痛,晨起即感头痛,逐渐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全部消失,次日又重复发作。
2.全身症状:轻重不等,有时可不明显。较常见的有精神不振、易倦、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急性发作时还可能出现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三、副鼻窦炎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也可引发,且病毒感染后易继发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相对较少,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2.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鼻腔结构异常可阻碍鼻窦的引流,导致鼻窦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增加副鼻窦炎的发病风险。
3.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处于超敏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炎症,且过敏反应可引起鼻黏膜水肿,影响鼻窦引流,进而诱发副鼻窦炎。
4.其他因素: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以及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洁等因素,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副鼻窦炎;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污水进入鼻窦,也可能引发感染;此外,邻近器官的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也可蔓延至鼻窦,引起炎症。
四、不同人群的副鼻窦炎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窦发育尚未完全,且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副鼻窦炎。儿童副鼻窦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常见的流涕、鼻塞外,还可能表现为咳嗽、咳痰、睡眠打鼾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免疫力。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副鼻窦炎的发病风险和治疗难度。老年人患副鼻窦炎时,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且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规律生活,适当锻炼。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鼻黏膜容易充血、水肿,增加了副鼻窦炎的发病几率。孕妇患副鼻窦炎时,治疗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使用。可先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
五、副鼻窦炎的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发作频率等,以及是否有过敏史、上呼吸道感染史等。
2.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开口处的情况,了解有无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积聚等病变。
3.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是诊断副鼻窦炎的重要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鼻窦的形态、结构以及炎症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六、副鼻窦炎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减充血剂,能收缩鼻黏膜血管,改善鼻腔通气,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黏液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内的分泌物排出;抗组胺药,适用于伴有过敏性因素的副鼻窦炎患者。
2.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鼻腔结构异常或有鼻息肉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通过手术可以改善鼻窦的引流,清除病变组织。
七、副鼻窦炎的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预防感冒: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3.保持鼻腔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意挖鼻。可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保持鼻腔通畅。
4.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避免生活和工作环境过于干燥或潮湿,可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节室内湿度。
5.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邻近器官的疾病,以及过敏性鼻炎等鼻腔疾病,防止炎症蔓延至鼻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