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以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病变为主且有黄疸表现的传染病,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发病机制涉及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障碍,临床表现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不同阶段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及药物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定义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类型,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病变为主,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临床上出现黄疸表现的一组传染病。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感染后可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各年龄人群均有易感性。
丁型肝炎病毒(HDV):需依赖HBV存在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HBV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青壮年发病较多。
2.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等,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不同年龄、性别因用药情况不同,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风险有差异。
3.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肝细胞,引起肝脏炎症和黄疸,长期饮酒的生活方式人群更易发生。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紊乱攻击肝脏,导致肝脏炎症和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三、发病机制
1.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变。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复制,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损伤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肝细胞内的胆红素等物质释放进入血液,同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发生障碍,使得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
四、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
多数患者有全身乏力,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减少等。
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成人和儿童均有这些表现,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以哭闹、拒食等方式体现。
部分患者有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不同年龄人群体温波动可能略有差异,但机制相似。
2.黄疸期
尿色加深,逐渐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波及全身皮肤。儿童的皮肤相对较薄,黄疸可能更易观察到。
黄疸出现后,发热逐渐消退,消化道症状可能有所减轻,但仍有乏力等表现。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皮肤、巩膜黄染减轻直至消失。
乏力等全身症状逐渐改善,食欲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速度可能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合理休息和调养。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异常。
病原学检查:检测血清中肝炎病毒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AVIgM)阳性提示甲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等,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对于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大体病变,儿童进行B超检查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检查方式和探头选择。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肝脏的修复。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症状明显减轻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儿童需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如病毒性肝炎如有抗病毒指征时可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但具体药物需严格依据病情和指南选择,避免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
可使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护肝细胞,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合理选用。
七、预后
多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可完全康复,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严重,如出现重型肝炎等情况,预后较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黄疸型肝炎预后有所差异,例如甲型肝炎多数预后良好,很少转为慢性;而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肝炎等。儿童患者相对成人在恢复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特点,如恢复速度、对治疗的耐受性等,但总体多数预后较好,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
八、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对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患者,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避免高危行为传播病毒。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预防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粪-口传播。
防止血液传播,如避免不安全的输血和注射,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等,预防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相应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儿童应按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成人中未免疫且有感染风险的人群也应考虑接种疫苗。对于丙型肝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主要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