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区别
肝硬化是慢性进行性肝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致弥漫性肝损害,病理有肝细胞坏死等,肝纤维化是其前期,由致病因子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影像学上肝纤维化无特异表现,肝硬化有肝脏形态改变等;组织学上肝纤维化肝小叶结构未严重破坏,肝硬化有假小叶等。临床表现上肝纤维化早期症状非特异,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轻,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表现。诊断肝纤维化靠血液学、影像学等,肝硬化靠血液学、影像学、肝组织活检等。治疗上肝纤维化针对病因等,预后视病因控制情况而定;肝硬化代偿期针对病因等,失代偿期针对并发症等,终末期可肝移植,预后与并发症等有关,不同人群患病及预后有差异,需个体化诊疗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上表现为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其病因多样,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这些病因长期作用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各种致病因子导致肝内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等)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当肝脏受到损伤时,星状细胞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超出了肝脏的代谢和降解能力,从而导致肝纤维化。
二、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
影像学
肝纤维化:超声检查可能显示肝实质回声稍增粗,但缺乏特异性;CT检查有时可见肝叶比例轻度失调,肝实质密度轻度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肝纤维化时可能无明显特征性改变,或仅表现为肝脏某些区域信号的轻微异常。
肝硬化:超声检查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调,门静脉、脾静脉增宽,脾大等;CT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肝脏形态改变,如肝脏缩小、各叶比例失常,肝裂增宽,同时伴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组织学
肝纤维化: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光镜下可见汇管区或汇管区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但肝小叶结构尚未遭到严重破坏。
肝硬化:肝组织活检可见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形成假小叶,纤维间隔广泛增生,肝脏正常结构完全被改建。
三、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早期肝纤维化往往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因为肝脏的代偿能力较强,在肝纤维化早期可能仍能维持基本功能。
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时轻时重,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肝功能减退导致的消瘦、乏力、黄疸、出血倾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内分泌紊乱(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腹水、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等)。
四、诊断方法
肝纤维化
血液学检查:一些血清学指标可辅助诊断肝纤维化,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等,这些指标在肝纤维化时会升高,但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通常需要联合检测。
影像学检查:除了上述超声、CT、MRI等检查外,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它通过检测肝脏硬度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操作相对简便,但受肥胖、肋间隙等因素影响。
肝硬化
血液学检查:血常规可显示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指标,凝血功能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影像学检查:如上述超声、CT、MRI等检查可明确肝脏形态及门静脉高压表现;食管胃底钡餐造影可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组织活检:虽然是有创检查,但仍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明确肝硬化的病理类型及严重程度。
五、治疗与预后
肝纤维化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戒酒(针对酒精性肝病)、控制代谢紊乱(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同时,一些药物可能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需要规范使用。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预后: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肝纤维化有可能得到逆转,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肝纤维化可能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
治疗:代偿期肝硬化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饮酒等;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止血、治疗腹水、纠正脾功能亢进等。对于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供体等因素限制。
预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时,死亡率较高。但通过积极治疗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等,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病相关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有慢性乙肝的患者如果不规范治疗,病情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老年人由于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在面对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并发症风险更高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和各器官功能;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妊娠等特殊情况对肝脏的影响等。总之,在面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