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病变性质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病变性质主要是肝细胞变性、坏死,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具体病变表现包括肝细胞变性(细胞水肿、嗜酸性变)、坏死(嗜酸性坏死、溶解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以及间质反应性增生和肝细胞再生。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病变特点各异,急性肝炎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为主;慢性肝炎按程度分轻、中、重度,各有不同特征;重型肝炎分急性和亚急性,急性起病急、病变重,亚急性有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特殊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需特别注意,儿童肝脏娇嫩、免疫系统未成熟,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慢且易有并发症,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孕妇自身肝脏负担加重且影响胎儿,需密切监测并谨慎用药;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且病变严重,治疗要兼顾提高免疫力和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病毒性肝炎的病变性质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病变性质主要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二、具体病变表现
1.肝细胞变性
细胞水肿:为最常见的病变,光镜下可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为胞质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体积更加肿大,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下可见病变肝细胞体积较小,胞质浓缩,嗜酸性增强。
2.肝细胞坏死
嗜酸性坏死: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质进一步浓缩,核也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溶解性坏死:根据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可分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大片坏死。点状坏死是指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碎片状坏死是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桥接坏死是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大片坏死是指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3.炎症细胞浸润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内或汇管区。
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库普弗细胞为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突出于窦壁或自壁上脱入窦内成为游走的吞噬细胞。
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间叶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肝炎时可分化为组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增生参与肝损伤的修复,在反复发生严重坏死的情况下,由于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坏死时,邻近的肝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而再生修复。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则更为明显。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较深,有的可有双核。
三、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病变性质特点
1.急性肝炎
最常见病变为肝细胞广泛变性,主要为细胞水肿,表现为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而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汇管区和肝小叶内有轻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黄疸型急性肝炎病变稍重,毛细胆管内可有胆栓形成。
2.慢性肝炎
根据炎症、坏死、纤维化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慢性肝炎可见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中度慢性肝炎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重度慢性肝炎有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
3.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变发展迅猛、剧烈,病死率高。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至600800g,质地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镜下见肝细胞呈弥漫性大片坏死,仅残留网状支架,肝血窦明显扩张充血并出血,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肝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其中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
亚急性重型肝炎:多数是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或一开始病变就比较缓和呈亚急性经过。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病程较长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略硬。镜下可见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由于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和胶原纤维化,致使再生的肝细胞失去依托呈不规则结节状,失去原有小叶结构。小叶内外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小叶周边部小胆管增生,并可有胆汁淤积形成胆栓。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肝脏相对成人更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病毒性肝炎后,病变可能发展较快,但也有部分儿童症状相对较轻。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症状,如有无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在治疗方面,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证充足的休息、合理的饮食等。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潜在损害的药物,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的代谢和修复能力减弱。感染病毒性肝炎后,病变恢复可能较慢,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老年人可能对症状的感知不敏感,家属应更加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孕妇
孕妇感染病毒性肝炎后,不仅自身肝脏负担加重,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孕期生理变化可能使肝脏病变加重,且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导致出血等并发症。对于孕妇,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胎儿情况,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必要时,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妇产科、肝病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导致他们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且感染后病变可能更为严重,恢复也较为困难。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外,还需要考虑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预防其他机会性感染。同时,由于这类患者可能正在使用多种药物,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