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癌是什么病
直肠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起源于直肠黏膜上皮,具腺癌病理特征。发病与生活方式(高脂低纤饮食、吸烟饮酒)、遗传(如林奇综合征)、疾病(直肠慢性炎症、直肠息肉)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根治性和姑息性)、综合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需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直肠腺癌是结肠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癌细胞具有腺样结构或黏液分泌功能等腺癌的病理特征。在组织学上,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乳头状等腺性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二、发病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肠道内次级胆汁酸含量升高,可诱发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变;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增加直肠腺癌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人群直肠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饮食结构相对健康的人群。
吸烟与饮酒:吸烟产生的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道黏膜细胞;长期大量饮酒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影响肠道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加直肠腺癌发生几率。
2.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直肠腺癌发病密切相关,如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使机体丧失了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导致结直肠黏膜细胞发生癌变的概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林奇综合征患者一生中患直肠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3.疾病因素
直肠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反复发生炎症-修复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异常增殖,进而发展为直肠腺癌。一般认为,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腺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直肠腺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高。息肉越大,癌变几率越高,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小息肉。
三、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出现便次增多,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同时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即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但实际排便量较少。
2.大便性状改变
粪便形状变细,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所致。部分患者大便中可带血,血色暗红,量一般不多,常与粪便相混;也有患者可出现黏液便,大便中混有较多黏液,有时黏液中可带有血丝。
3.腹痛
早期腹痛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阻塞肠腔或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出现腹部隐痛、胀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多为肠梗阻引起的绞痛。
4.腹部肿块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较差。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
这是诊断直肠腺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发现距肛门7-10cm范围内的直肠肿块,能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大约75%的直肠腺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病变情况,能发现小的病变,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同时,还可以对结直肠其他部位进行检查,因为直肠腺癌有同时多原发癌的可能。
3.影像学检查
直肠超声检查:可了解肿瘤在直肠壁内的浸润深度以及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对肿瘤的分期有一定帮助。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脏、肺部等转移情况,还可以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直肠腺癌的T分期(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判断更准确,尤其对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较高。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是直肠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适用于距肛门7cm以内的直肠腺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适用于距肛门10cm以上的直肠腺癌,该手术可以保留肛门功能。
姑息性手术:对于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若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可考虑行结肠造口术等姑息性手术,以解除梗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综合治疗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等。
放疗:包括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术后放疗适用于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有肿瘤残留的患者。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等,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但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六、预后及随访
1.预后
直肠腺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早期直肠腺癌患者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一般来说,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浸润深度越浅、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好。
2.随访
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治疗后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检查以及结肠镜等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有无复发和转移。随访时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直肠腺癌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例如,化疗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2.儿童患者
儿童直肠腺癌非常罕见,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等有关。治疗上需更加谨慎,手术时要尽量保留肛门功能和正常的肠道结构,以保证儿童的生活质量。化疗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3.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直肠腺癌较为少见,治疗时需要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健康。一般来说,应尽量推迟手术至妊娠中晚期,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化疗药物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因为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致畸等不良影响,需要在充分评估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