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指各种有害因素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受损,常见原因有药物、病毒感染、酒精、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肝脏相关表现,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预防需合理用药、避免过量饮酒、预防病毒感染、远离毒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肝损伤的定义
肝损伤是指各种有害因素导致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合成等多种关键功能,当受到如药物、病毒、酒精、自身免疫等因素影响时,肝细胞发生损伤,进而影响肝脏正常功能的发挥。
二、肝损伤的常见原因
1.药物因素
各类药物:许多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需要经过肝脏,部分药物可能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例如一些抗感染药物中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还有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时)等都可能引发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肝损伤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肝脏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受到药物肝损伤影响;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用药方式:不合理用药,如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肝损伤风险;自行滥用药物,不按照医嘱用药,超剂量或不恰当用药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肝损伤。
2.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功能。不同性别在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在乙肝感染的慢性化过程中,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等情况。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肝炎病毒感染后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有乙肝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感染病毒后更易出现较严重的肝损伤情况。
传播途径: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性传播等;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等。
3.酒精因素
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脏内先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进而导致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面临较高的肝损伤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饮酒时间的延长,肝损伤的程度可能逐渐加重,从单纯的酒精性脂肪肝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等。
4.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都可能发病,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风险更高,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需要长期关注肝脏情况,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以防肝损伤加重。
5.其他因素
毒物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黄曲霉毒素(常见于霉变的食物中)、四氯化碳等,这些毒物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损伤。生活在有化学毒物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或从事相关职业接触毒物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防范肝损伤。
代谢性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相关,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而导致肝损伤,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肝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三、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消化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代谢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肝损伤时消化道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消化道症状与其他疾病的表现容易混淆。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肝脏受损后,机体代谢功能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导致。
2.肝脏相关表现
黄疸:当肝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时,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表现。不同原因引起的肝损伤黄疸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活动相关。
肝肿大或肝缩小:通过体格检查可能发现肝脏肿大或缩小,肝肿大时可伴有肝区压痛等,肝缩小常见于肝硬化等较严重的肝损伤情况。
四、肝损伤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包括近期使用的所有药物,特别是可能具有肝毒性的药物;了解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量、饮酒时间等;询问病毒感染史,如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接触史、接种史等;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接触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相关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采集病史时要考虑其特点,儿童要询问家长关于用药、感染等情况,老年人要关注其基础疾病、长期用药等情况。
2.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皮肤、巩膜是否有黄染,肝脏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肝脏的大体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ALT和AST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升高反映胆红素代谢异常,白蛋白降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肝功能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相关病毒学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感染及感染类型。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检查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脂肪变性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CT或MRI检查:对于超声发现异常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肝脏病变情况的患者,可进行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病变细节。
五、肝损伤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首先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避免再次使用相同或相似肝毒性药物。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有抗病毒指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甲肝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丙肝可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酒精性肝损伤:患者需严格戒酒,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等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2.对症支持治疗
保肝治疗:使用一些保肝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有助于修复肝细胞,改善肝脏功能。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对于有肝功能明显受损的患者,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六、肝损伤的预防
1.合理用药
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遵医嘱用药,不自行滥用药物,避免多种肝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严格按照儿童剂量用药,避免使用可能损害儿童肝脏的药物;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脏功能减退情况,咨询医生后合理用药。
2.避免过量饮酒
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8标准杯(1标准杯含14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4标准杯;尽量避免酗酒,长期饮酒者应逐渐减少饮酒量,直至戒酒。
3.预防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肝和乙肝的有效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疫苗;对于丙肝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主要通过避免高危行为预防,如避免共用注射器等。
注意卫生:在甲肝流行期间,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加强饮水安全等;避免接触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4.远离毒物
工作中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群,要做好职业防护,如佩戴防护用具等;家庭中注意远离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妥善保存食物,防止霉变。
5.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肝损伤;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