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妇女尿失禁的药物治疗是胆碱能药物、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雌激素类药物、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
1.抗胆碱能药物
此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增加膀胱容量,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常见药物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托特罗定能竞争性地抑制乙酰胆碱与膀胱平滑肌上的M受体结合,减少逼尿肌的收缩频率和幅度。索利那新对膀胱M3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更有效地缓解逼尿肌过度活动,且口干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2.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如米拉贝隆,它作用于膀胱逼尿肌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使逼尿肌松弛,增加膀胱容量,减少尿失禁发作次数。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抗胆碱能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β3-受体,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进而使膀胱逼尿肌松弛。
3.雌激素类药物
对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变薄,尿道闭合压降低,容易出现尿失禁。局部使用雌激素,如雌三醇乳膏,可改善尿道黏膜血液循环,增加尿道上皮厚度,提高尿道闭合压,从而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但全身使用雌激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等风险,需谨慎评估后使用。
4.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如米多君,能作用于尿道平滑肌的α-受体,使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增加尿道阻力,从而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不过,使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心悸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等情况。
部分老年妇女可能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如痴呆等。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时,可能会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导致记忆力减退、意识模糊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盆底肌训练等。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