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什么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致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致心肌坏死,症状有剧烈持久胸骨后疼痛等,不典型时部位可在上腹部等,还可有其他表现,中老年、男性及有相关病史者易发病,诊断靠心电图、血液标记物、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有药物、介入、旁路移植等,老年患者治疗需谨慎,儿童极罕见且要关注基础病因及遵循儿科原则选择治疗手段。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心肌因持久且严重的缺血发生局部坏死。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当斑块不稳定破裂后,血小板等成分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肌细胞得不到血液供应,就会坏死。
症状表现:患者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等,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表现。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病,可能与该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概率较高有关;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更常见有关;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因为基础疾病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诊断方法:通过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改变等特征性表现;血液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如肌钙蛋白等升高;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看到血管闭塞情况。
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如使用溶栓药物等恢复血管再通,还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儿童极罕见急性心肌梗死,若发生需特别关注其基础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有关,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