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紫癜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是全身性小血管炎导致的肾脏损害,其病因多样,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血尿、蛋白尿等,轻重不一,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
1.病因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可诱发紫癜性肾炎。
过敏: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也可能导致紫癜性肾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并发紫癜性肾炎。
遗传因素:部分紫癜性肾炎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2.症状
皮肤症状:双下肢对称性紫癜,可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
关节症状:膝、踝、肘、腕等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肾脏症状: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3.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过敏史、感染史等。
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皮肤、关节、腹部等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免疫学检查等。
肾脏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4.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感染、过敏等原发病。
一般治疗: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等。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症状。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抑制免疫反应。
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可预防血栓形成。
其他: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可保护肾功能。
对症治疗:如出现高血压、水肿等,给予降压、利尿等治疗。
5.预后
紫癜性肾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
轻型紫癜性肾炎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重型紫癜性肾炎预后较差,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定期复查: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紫癜性肾炎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应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感染,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