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年龄增长等致血液高凝;老年人活动少等致静脉血流淤滞;创伤、手术、感染等致血管内皮损伤,这些因素都易引发肺动脉栓塞。
一、血液高凝状态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凝血系统等生理功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相对较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例如,老年人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流速度相对缓慢,也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2.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导致血液高凝,如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抗凝平衡;长时间的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也易出现血液高凝,进而可能形成血栓并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
3.生活方式: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肥胖人群往往存在代谢紊乱,也容易出现血液高凝情况。
二、静脉血流淤滞
1.年龄与活动:老年人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病长期卧床的老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容易发生淤滞。儿童如果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不动,比如长时间坐车、卧床等,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流淤滞,但相对老年人风险较低。
2.疾病与手术:患有静脉曲张的患者,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回流不畅,易导致静脉血流淤滞;大型手术尤其是下肢、盆腔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由于身体创伤、长期卧床等原因,下肢静脉血流会明显减慢,增加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几率。女性在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淤滞,也是妊娠期肺动脉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
三、血管内皮损伤
1.创伤与手术:严重的创伤,如骨折、大面积烧伤等,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可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手术过程中,血管壁受到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引发凝血级联反应,增加肺动脉栓塞风险。
2.感染因素: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等,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使内皮下组织暴露,启动凝血过程,容易形成血栓并可能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