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紫癜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与免疫、遗传、血管等因素相关。免疫因素是在感染、食物、药物等诱因下免疫系统激活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遗传因素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结合环境等因素起作用;血管因素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表现为紫癜性肾炎,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等致肾脏炎症损伤,且不同人群因血管状况等不同发病表现等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也会影响其发病。
一、免疫因素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机体在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花粉、虫咬等诱因作用下,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或)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从而引发紫癜性肾炎。例如,有研究表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在紫癜性肾炎发病前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体内可检测到针对链球菌抗原的免疫复合物。
二、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紫癜性肾炎的风险。比如,一些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若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发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引发紫癜性肾炎。但遗传因素并非是单独导致紫癜性肾炎的唯一原因,通常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结合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
三、血管因素
过敏性紫癜本身是一种小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就表现为紫癜性肾炎。患者的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等成分渗出到周围组织,在肾脏则表现为肾小球内的炎症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也参与其中,例如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其抗凝、调节血管张力等功能发生改变,进一步促进了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的加剧,加重了肾脏的损伤,导致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血管发育和功能状态不同,发病后的表现和病情进展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相对来说血管修复和调节能力可能与成人不同,在治疗和预后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如月经周期等,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血管的状态,对紫癜性肾炎的病情有一定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会影响血管的健康,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从而可能促进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基础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会使机体处于更易发生免疫异常的状态,增加紫癜性肾炎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