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怎么引起的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由多种感染因素引发,其中最常见的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致发病;某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与之相关,发病机制多为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少数情况下细菌、寄生虫等其他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引发,发病同样是通过病原体作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炎,不同病原体感染相关肾炎机制有差异,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各类感染相关肾炎有类似影响。
一、感染因素引发
(一)链球菌感染
1.常见类型及途径: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中致肾炎菌株常见为12、49、4、1型等。通常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病。比如,儿童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后诱发,而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则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2.免疫反应机制:链球菌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一系列肾炎表现。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成熟,对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可能更易引发肾炎;生活方式上,卫生条件较差、密切接触链球菌感染源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增加患病可能;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未有效控制的人群,再次感染时更易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关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影响: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部分患者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表现,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相对更易受病毒感染影响;生活方式中,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病毒感染病史且免疫状态异常的人群,发生相关肾炎的可能性增大。
(二)细菌、寄生虫等其他病原体
1.相关病原体及致病情况:少数情况下,细菌(如葡萄球菌等)、寄生虫(如疟原虫等)感染也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但相对链球菌感染来说较为少见。其发病同样是通过病原体作为抗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肾炎的机制类似,但具体的免疫反应细节因病原体不同而有差异。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这类感染相关肾炎的影响与链球菌感染类似,不同病原体感染在不同人群中的易感性和发病情况各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