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因肾动脉狭窄致肾血流灌注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致血压升高,肾动脉狭窄引发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刺激球旁细胞分泌大量肾素,进而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还使肾脏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RAAS系统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分泌醛固酮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不同年龄段肾动脉狭窄原因不同但激活机制相似,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血压升高可加重心脏负担,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可协同加重病情,女性特殊时期发病机制本质不变但需关注特殊影响。
一、肾动脉狭窄引发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当肾动脉发生狭窄时,肾脏局部的血流灌注减少,肾脏会启动自身调节机制。但是这种调节无法完全恢复正常的血流状态,肾脏灌注压降低会刺激位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球旁细胞分泌大量肾素。例如,研究表明,肾动脉狭窄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是一个关键的起始步骤,肾素分泌增加会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随后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它会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肾动脉狭窄还会导致肾脏缺血,促使肾脏分泌前列腺素等扩血管物质减少,进一步加重了血压升高的态势。
二、RAAS系统激活的后续影响
血管紧张素Ⅱ除了引起血管收缩外,还会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增多会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这也是血压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生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年轻人肾动脉狭窄多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有关,而老年人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引发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机制是相似的。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会因为原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而有所不同,例如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加重心脏的后负荷等。在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等可能会在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而肾血管性高血压本身已经存在水钠潴留的情况,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对于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等,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可能不会有本质改变,但需要关注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的特殊性,例如在用药方面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