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最常见心律失常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最常见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梗死区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等有关,具体类型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不同人群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对其有影响,老年患者耐受差需密切监测,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疾病者风险更高。
一、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
1.发生机制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前壁心肌富含浦肯野纤维系统,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容易引发异位起搏点的激动,从而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例如,心肌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发生改变,使得折返激动容易形成,这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电生理基础。
从病理角度看,前壁心肌梗死破坏了正常的心肌电传导秩序,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节律控制。缺血的心肌组织释放的一些代谢产物等也会影响心肌的电活动,促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具体类型及表现
室性早搏: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早期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自觉心悸,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室性心动过速: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也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心率通常在100-250次/分,节律可略不规则。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心室颤动: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可导致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3.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更差。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更快地导致心功能恶化,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及时干预。而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心脏储备功能较好,但也不能忽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一旦出现也需积极处理。
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脏电生理有一定影响,不过这并不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增加,酗酒可影响心脏的正常代谢和电活动,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电活动的稳定。
病史方面:有既往心律失常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心肌组织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更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