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均为常见心律失常,心房扑动由心房内大折返环引起,心电图有规律锯齿状F波、心室率相对规整等表现,症状与心室率相关,治疗可药物转复、电复律等,病因有冠心病等,好发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中老年人;心房颤动由心房主导折返环致房律紊乱,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症状多样,有血栓栓塞风险,治疗包括转复、控率、抗凝等,病因更复杂,好发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高
一、定义与机制
1.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通常是由于心房内存在大折返环引起,心电图特征为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频率一般在250~300次/分钟。
2.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1.心房扑动:F波形态规则,间隔规律,在Ⅱ、Ⅲ、aVF导联等可能表现为负向的锯齿波,房室传导比例可呈固定(如2:1、4:1等)或不固定,心室率相对较规整。
2.心房颤动:f波形态、间距完全不规则,心室律绝对不规则,RR间期差异较大。
三、临床症状特点
1.心房扑动:患者症状与心室率相关,心室率不快时可无明显症状,心室率较快时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心功能不全表现,如呼吸困难等,老年患者可能因心功能储备差而症状更明显。
2.心房颤动:症状多样,多数患者有心悸、胸闷,部分患者可出现黑矇、晕厥等,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病或心室率控制不佳时,老年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更高,因为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心房扑动:急性发作时可尝试药物转复(如胺碘酮等)、电复律等方法,对于慢性心房扑动,若心室率控制不佳,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还可考虑导管消融等介入治疗。
2.心房颤动:急性发作时同样可采用药物转复、电复律等,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预防血栓栓塞需根据CHADS-VASc评分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也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老年患者抗凝治疗需权衡出血与血栓风险,根据具体评分精准选择抗凝方案。
五、病因及好发人群差异
1.心房扑动: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栓塞等,好发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中老年人多见。
2.心房颤动:病因更复杂,除上述心脏疾病外,还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饮酒、肥胖等因素相关,好发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