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是怎么引起的
窦性心律失常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龄相关(婴幼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致窦性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可改善)及体力活动、情绪影响(适度运动、情绪激动等致心率波动属正常调节);病理性因素有心脏疾病(冠心病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病致心肌结构功能改变引发窦性心律失常)、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使心脏高动力状态、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肌电生理致窦性心律失常)、药物及毒物作用(某些药物、毒物可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一、生理性因素
(一)年龄相关
婴幼儿的窦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这与他们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新生儿及婴儿的迷走神经张力不稳定,容易出现窦性心律不齐,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电图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体力活动与情绪影响
适度运动时,身体代谢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加快,而休息或睡眠时迷走神经占优势,心率相对减慢,从而出现窦性心律的波动,这属于正常的生理调节。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情况下,体内交感神经递质分泌增加,也会影响窦性心律,导致心率暂时性变化。比如人在剧烈运动后或情绪剧烈波动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常可发现窦性心律的改变。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脏疾病相关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窦性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例如,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约有一定比例存在窦性心律的异常变化。
2.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传导,导致窦性心律失常。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例,心肌的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从而出现窦性心律的异常。
(二)全身性疾病影响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等窦性心律失常表现。临床研究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半数以上存在窦性心律的异常,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可明确相关情况。
2.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引发窦性心律失常。当血清钾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心电图上可出现T波低平、U波增高,同时可能伴有窦性心律的异常。
(三)药物及毒物作用
某些药物如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窦性心律失常;一些毒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也会干扰心脏的电传导,引起窦性心律失常。例如,长期或过量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律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