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是上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见于育龄女性,诱因多,起病急,有发热、尿路刺激征等表现;慢性常因急性未彻底治疗致病程超6月,有低热、肾功能受损等表现。诊断依据有症状、实验室(尿液、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急性需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慢性要控制感染、保护肾功能,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对预后重要。
一、分类
1.急性肾盂肾炎
发病情况:多见于育龄女性,女性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细菌易逆行感染。性生活、憋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导致尿液排出受阻)等是常见诱因。起病较急,常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还可能伴有腰痛,多为单侧或双侧腰部酸痛或胀痛。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急性肾盂肾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发热外,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易被忽视,需引起重视。
2.慢性肾盂肾炎
发病情况:往往是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细菌潜伏在肾脏内,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复发。病程超过6个月,有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高血压,病情迁延不愈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水肿、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
年龄与性别相关: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在女性中相对更易发展为慢性,可能与女性尿道生理结构及反复的尿路感染病史有关。
二、诊断依据
1.症状表现:急性肾盂肾炎有典型的发热、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等表现;慢性肾盂肾炎有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史及相关肾功能受损表现。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尿常规:急性肾盂肾炎时尿白细胞增多,可出现白细胞管型,尿蛋白可呈弱阳性;慢性肾盂肾炎时可有少量蛋白尿,尿沉渣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也可能有管型。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清洁中段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但需注意避免标本污染。
血液检查:急性肾盂肾炎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可增快;慢性肾盂肾炎后期可能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如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帮助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梗阻等情况,对肾盂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治疗原则
1.急性肾盂肾炎
一般治疗:发热时需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路,促进细菌及炎性分泌物排出。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头孢菌素类等。
2.慢性肾盂肾炎
控制感染: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如处理尿路结石等,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长疗程、低剂量抑菌治疗,防止感染复发。
保护肾功能: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积极控制血压等。
肾盂肾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肾盂肾炎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上有一定差异,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规范合理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