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是常见外科感染性疾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病因有细菌感染(含不同人群易感染原因及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影响)和局部因素(皮肤卫生差、多汗等);临床表现有局部初起红肿热痛小结节渐肿大伴脓栓等及全身轻重不同症状;诊断靠症状体征及必要时血常规检查;预防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含不同人群饮食运动及基础病治疗等)。
病因
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破损是细菌侵入的常见途径,比如微小的擦伤、刺伤等都可能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而患病,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易因玩耍时皮肤磕碰等导致感染;成年人若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皮肤受摩擦等损伤的概率增加,也易发病。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污垢积聚,会增加细菌滋生繁殖的机会,从而诱发疔疮。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疔疮。
局部因素:局部皮肤卫生状况差、多汗等情况,会促进细菌在局部的生长繁殖,增加疔疮发生风险。例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若不及时清洁皮肤,就容易长疔疮。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初起时多为皮肤上出现一个红肿热痛的小结节,质地较硬,随着病情发展,结节逐渐肿大,疼痛加剧,数日后中央可出现黄白色的脓栓,脓栓脱落后可排出脓液,然后逐渐愈合。不同部位的疔疮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如发生在面部的疔疮,由于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病情发展可能较快,且要警惕引起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全身表现:一般轻微的疔疮全身症状不明显,但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比如疔疮感染扩散,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时,患者会有明显的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同时伴有全身不适。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医生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病变表现来初步诊断疔疮,如典型的红肿热痛小结节伴中央脓栓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有助于辅助诊断疔疮。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儿童要注意定期清洁皮肤,避免皮肤污垢积聚。例如,儿童玩耍后容易出汗,应及时用温水清洗,保持皮肤干爽。
避免皮肤损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皮肤受到擦伤、刺伤等损伤。从事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要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皮肤受伤的概率。
增强机体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全面,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很重要。儿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免疫力;成年人也要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挑食、偏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不同年龄段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儿童可选择户外玩耍、跑步等运动,成年人可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力,降低疔疮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