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的可靠依据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可通过影像学、尿液、肾功能等检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初步筛查肾脏形态异常,IVP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尿液检查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等,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为重要依据;肾功能检查后期GFR下降,肾小管功能检查可发现尿浓缩稀释功能减退、尿β-微球蛋白升高等,不同年龄人群及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其自身因素影响。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皮质髓质界限不清等情况,若双肾大小不等(相差1cm以上)对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有一定提示意义,这是因为慢性炎症反复损伤会导致肾脏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肾脏的正常形态和大小。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简便、无辐射,能初步筛查肾脏形态异常情况;对于老年患者,也可作为常规的初步影像学评估手段。
2.静脉肾盂造影(IVP):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这是慢性肾盂肾炎较为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由于慢性炎症导致肾脏瘢痕形成,使得肾盂肾盏的形态发生改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静脉肾盂造影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肾脏功能及显影的影响,比如儿童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造影剂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也会影响造影结果的判断。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等。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液中白细胞持续或间断增多,可能与肾脏持续存在的炎症刺激有关;红细胞可能因肾脏黏膜受损而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度,是因为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到慢性炎症影响。不同性别患者在尿液检查结果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细微差别,但主要还是依据异常指标本身判断。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熬夜、吸烟等人群,尿液检查结果可能受一定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有既往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群,尿液检查出现异常指标时更应警惕慢性肾盂肾炎的可能。
2.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是重要依据之一,若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且为同一菌种,提示有尿路感染。但需注意尿液收集过程的规范,避免污染影响结果。对于儿童患者,收集清洁中段尿可能相对困难,需专业人员操作;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泌尿系统解剖结构改变等情况,也会影响尿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三、肾功能检查
1.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慢性肾盂肾炎后期可出现GFR下降,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不同年龄人群的GFR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有其特定的GFR计算方法和参考范围;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GFR本身会有生理性下降,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是否因慢性肾盂肾炎导致GFR异常下降。
2.肾小管功能检查:如尿浓缩稀释试验、尿β-微球蛋白测定等。慢性肾盂肾炎可影响肾小管功能,导致尿浓缩稀释功能减退,尿β-微球蛋白升高,因为肾小管受损后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在特殊人群中,比如妊娠期女性,肾小管功能可能因生理变化有一定改变,进行肾小管功能检查时需考虑这一因素;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肾小管功能可能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解读检查结果时要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