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脱垂的发生由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导致。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使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及瓣叶结构异常;后天性因素有结缔组织疾病(如马方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退行性变(年龄增长及高血压、冠心病等)、感染因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破坏瓣膜结构)、创伤因素(胸部严重外伤损伤二尖瓣周围结构)。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二尖瓣脱垂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发育异常,使得二尖瓣的瓣叶、瓣环、腱索或乳头肌等结构出现先天性的缺陷,从而增加二尖瓣脱垂发生的风险。例如,家族中有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人群,其后代发生二尖瓣脱垂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基因层面的遗传变异有关,这些变异可能影响心脏组织的正常构建和功能维持。
2.瓣叶结构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二尖瓣瓣叶的发育出现异常,如瓣叶过长、瓣叶组织本身的结构缺陷等,会导致二尖瓣在心脏收缩时不能正常闭合,出现脱垂现象。这种先天性的瓣叶结构异常是二尖瓣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的病例中,常常伴随有二尖瓣脱垂的情况。
二、后天性因素
1.结缔组织疾病
马方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合成异常,导致结缔组织发育不良。累及心脏时,会影响二尖瓣的瓣叶、腱索等结构,使其弹性和强度下降,容易发生二尖瓣脱垂。研究显示,约50%-80%的马方综合征患者会出现二尖瓣脱垂的表现,这类患者除了二尖瓣脱垂外,还常伴有身材高大、四肢细长、晶状体脱位等其他结缔组织受累的表现。
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也是结缔组织疾病的一种,由于胶原代谢异常,使得心脏的结缔组织支持结构薄弱。二尖瓣的瓣叶、腱索等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二尖瓣脱垂。患者的皮肤通常较为脆弱、弹性增加,关节活动度较大,同时心脏方面可能出现二尖瓣脱垂等心脏结构异常情况。
2.退行性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缔组织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老年人的二尖瓣瓣叶、腱索等结构会出现纤维化、钙化等情况,导致其弹性降低、韧性减弱,在心脏收缩时容易发生脱垂。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中二尖瓣脱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长期的心脏负荷、结缔组织自然老化等因素有关。
其他因素:长期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也可能促使二尖瓣出现退行性变。高血压会增加左心室的后负荷,使二尖瓣承受的压力增大,长期如此可导致二尖瓣结构发生改变;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影响二尖瓣周围组织的营养供应,进而引发二尖瓣脱垂相关的病理改变。
3.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影响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直接侵犯二尖瓣,引起瓣叶的炎症、赘生物形成等,导致瓣叶变形、腱索断裂等,从而引发二尖瓣脱垂。研究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二尖瓣脱垂的并发症,病原体的持续感染破坏了二尖瓣的正常结构,使得瓣膜无法正常闭合。
4.创伤因素:胸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如撞击、车祸等,可能直接损伤二尖瓣及其周围的结构,导致二尖瓣脱垂。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及时评估心脏损伤的程度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胸部外伤后可能导致二尖瓣的瓣叶撕裂、腱索断裂或乳头肌损伤等,从而引起二尖瓣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