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的确诊需观察临床表现并结合辅助检查,包括D-二聚体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有一般处理、药物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护理和用药等注意事项;预防要管理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及针对高危人群加强预防。
一、确诊方面
1.临床表现观察:肺动脉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长期卧床或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更需警惕,因为此类人群发生肺动脉栓塞风险较高。
2.辅助检查
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排除肺动脉栓塞有重要价值,若D-二聚体水平正常,结合临床可能性低,基本可排除肺动脉栓塞。不同年龄人群参考值有差异,一般来说,年龄<50岁者D-二聚体<500μg/L,年龄≥50岁者<1000μg/L。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其成像效果一般不受明显性别差异影响,但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进行CTPA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筛选方法,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接近正常。
二、治疗方面
1.一般处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护理要点不同,儿童患者需注意保持舒适体位,避免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导致压疮等问题;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状态,及时调整吸氧浓度等支持措施。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通过抑制凝血过程来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药物代谢差异,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调整剂量,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抗凝药物,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
3.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在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但溶栓治疗有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溶栓风险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有更多基础疾病,溶栓出血风险相对更高。
4.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但手术风险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三、预防方面
1.基础疾病管理:对于有易导致肺动脉栓塞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房颤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心房颤动患者需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需进行规范的抗凝等治疗来预防肺动脉栓塞。
2.生活方式调整: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尤其是长期卧床或久坐的人群,定时进行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不同年龄人群活动方式不同,儿童患者可通过适当玩耍、肢体伸展等活动;老年患者可进行散步等温和的运动。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的生活方式,如戒烟等。
3.高危人群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孕产妇等,要加强预防意识。孕产妇需在孕期和产后适当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预防措施,但需谨慎评估药物对母婴的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需权衡利弊,必要时更换避孕方式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