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什么病
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盐沉积引发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尿酸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相关,临床表现分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血尿酸测定等,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了解其多方面情况对早期诊治和预防病情进展很重要。
一、发病机制
1.尿酸代谢异常:人体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失衡是关键。正常情况下,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等物质生成,经肾脏等途径排泄。当尿酸生成过多,如某些酶缺陷导致嘌呤代谢加速,或尿酸排泄减少,例如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等,都会使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血尿酸水平超过饱和度时,尿酸盐就会结晶析出,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
2.炎症反应:尿酸盐结晶被巨噬细胞等吞噬后,会促使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炎症因子会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到关节部位,进一步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累及足背、踝、膝、腕、指、肘等关节。受累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行缓解。
2.间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后,症状缓解,关节功能恢复,但可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可发展为多关节炎。
3.慢性期:关节内尿酸盐结晶不断沉积,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还可能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发生在耳廓、关节周围及肾脏等部位。
三、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多见于绝经后。这是因为男性体内尿酸生成通常比女性多,且雄激素对尿酸的排泄有一定影响;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能力降低,易患痛风性关节炎。
2.生活方式:高嘌呤饮食是重要诱因,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饮酒(尤其是啤酒)等,会使尿酸生成增加。肥胖者由于脂肪组织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也更容易患痛风性关节炎。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尿酸排泄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3.病史:有家族痛风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使其尿酸代谢更容易出现异常,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患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尿酸代谢紊乱,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几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血尿酸测定以及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尿酸盐结晶的检出。血尿酸水平升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是确诊的金标准。
2.鉴别诊断: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炎,类风湿因子常阳性;化脓性关节炎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关节液为脓性,细菌培养可阳性;创伤性关节炎有明确外伤史等。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与尿酸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相关影响因素、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对于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和预防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