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主要侵犯脊柱,可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病因与遗传、感染、免疫有关,临床表现有早晚期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超过90%的患者HLA-B27呈阳性,但并非所有HLA-B27阳性者都会发展为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因素只是增加了发病风险。
2.感染因素:某些微生物感染可能参与发病,如肺炎克雷伯菌等,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
3.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参与发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免疫细胞功能紊乱,导致炎症反应持续,进而引起脊柱和关节的病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为下腰部或臀部疼痛、僵硬,尤其是在早晨或长时间静止后明显,活动后症状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关节疼痛,以下肢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等多见。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脊柱逐渐受累,出现脊柱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呈强直状态,呈“竹节样”改变。还可能出现胸廓活动度减小,影响呼吸功能。部分患者可伴有眼炎(如葡萄膜炎)、主动脉瓣病变等关节外表现。
2.体征:常见体征有骶髂关节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转动受限等。
三、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如腰背部疼痛、僵硬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变窄,脊柱椎体方形变、竹节样改变等。
CT检查: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较X线更为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在疾病早期就能发现骶髂关节的骨髓水肿等炎症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3.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并非确诊依据,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常升高。
四、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功能锻炼:患者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瑜伽等,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灵活性和胸廓活动度,防止脊柱畸形。
物理治疗:热疗、针灸、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慢作用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等),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选择,患者不可自行用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强直性脊柱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及时就医。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合适的功能锻炼等,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
2.老年患者: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药物使用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女性患者: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部分患者病情会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可能复发。妊娠期间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非甾体抗炎药在妊娠晚期应避免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