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昏迷怎么治疗最佳
低血糖昏迷需立即补充葡萄糖,意识清者口服,不清者静脉推注;后续要监测血糖、查找原因处理基础病;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防误吸、查特殊病因,老年人注意推注速度、多因素致低血糖及感知不敏感,妊娠期女性要考虑对胎儿影响及监测胎儿情况。
一、立即补充葡萄糖
1.口服葡萄糖:对于意识清楚且能配合的患者,可迅速口服15-20g葡萄糖(约含150-200kcal碳水化合物),如口服葡萄糖溶液等。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能较快提升血糖水平,一般15分钟左右可使血糖有明显升高。例如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约80%的轻度低血糖患者经口服葡萄糖后血糖能在30分钟内恢复正常范围。
2.静脉推注葡萄糖:若患者意识不清,应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溶液20-40ml。这是因为静脉推注能快速纠正低血糖状态,避免脑组织因长期低血糖导致不可逆损伤。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静脉推注葡萄糖后多数患者血糖能迅速回升,意识也会逐渐恢复。
二、后续监测与处理
1.血糖监测:在患者血糖恢复后,需持续监测血糖水平,一般15-30分钟监测一次,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反复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波动可能更为复杂,需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例如糖尿病患者在应用降糖药物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后,血糖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下降,所以持续监测至关重要。
2.查找低血糖原因并处理基础疾病:需要进一步查找导致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如果是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引起,如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过量,应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导致低血糖的患者,要针对肝肾功能不全进行相应治疗。例如对于肝功能衰竭患者,需改善肝脏功能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要调整药物代谢相关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积极查找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血糖昏迷时,除遵循上述基本治疗原则外,要特别注意避免因口服葡萄糖时发生误吸。儿童的吞咽反射相对不完善,口服葡萄糖时应缓慢给予,必要时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葡萄糖补充。同时,儿童低血糖的原因可能与饮食不规律、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有关,在查找原因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常见病因。例如先天性半乳糖血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儿童反复低血糖,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2.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静脉推注葡萄糖时要注意速度,避免过快推注导致心脏等负担加重。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可能与降糖药物使用、进食过少、肝肾功能减退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老年人肝糖原储备减少,对低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调整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对低血糖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延误治疗,所以对于老年人要加强血糖监测的频率,并密切观察其意识、精神状态等变化。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低血糖昏迷时,要格外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选择葡萄糖补充方式时要考虑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妊娠期低血糖的原因可能与妊娠反应导致进食减少、胰岛素分泌变化等有关。例如妊娠中晚期胰岛素抵抗增加等因素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发生低血糖。需要在纠正母体低血糖的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通过胎心监护等了解胎儿宫内状况,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