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是常见外科急腹症,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病因包括胆囊管梗阻(多因胆囊结石嵌顿等,女性、肥胖等易致结石)和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右上腹腹痛(可放射、进食油腻诱发加重)、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诊断靠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腹部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利胆)和手术(胆囊切除术,适用于重症等)。大多数及时治疗可治愈,不及时会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一、定义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由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
1.胆囊管梗阻:多由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或胆囊管引起,结石可导致胆囊管梗阻,使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在胆囊内,浓缩的胆汁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随后继发细菌感染。女性胆囊结石患者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激素影响胆汁成分等因素有关;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风险,进而增加急性胆囊炎发生几率;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胆囊炎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无结石人群。
2.细菌感染: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胆汁淤积,容易滋生细菌,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厌氧菌等,细菌感染可加重胆囊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疼痛,开始时可为隐痛,随后可逐渐加重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肩胛部或背部,进食油腻食物后常可诱发或加重腹痛。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若出现寒战、高热,提示可能有化脓性胆囊炎或合并胆管炎等情况。
2.体征
右上腹压痛:右上腹胆囊区域有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伴有触痛。
墨菲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放在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深吸气,若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墨菲征阳性,是急性胆囊炎的典型体征之一。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肝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轻度升高,若合并胆管梗阻,胆红素升高更明显。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3mm)、胆囊内结石等情况,还可观察胆囊周围有无渗出等。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胆汁分泌,减轻胆囊负担,缓解腹痛等症状。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感染。
解痉止痛: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胆道痉挛,减轻疼痛。
利胆治疗: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炎症。
2.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或有胆囊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女性患者在手术前需考虑月经等因素对手术的影响;有胆囊结石病史的患者术后需注意饮食等,预防结石复发。
六、预后
大多数急性胆囊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胆囊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