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护理
针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患者,需从病情观察(包括尿量、生命体征)、饮食护理(限制液体和蛋白质摄入)、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护理(高钾血症、酸碱平衡)、感染预防护理(口腔、皮肤、管路)、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以监测病情、保障患者营养、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一、病情观察
1.尿量观察: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小时出入量,少尿期定义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若出现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需高度重视,尿量变化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及治疗效果。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年龄段正常尿量范围来判断,如婴儿正常尿量为400~500ml/d,幼儿为500~600ml/d等,尿量异常变化需及时汇报医生。
2.生命体征观察: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情况,体温变化也可能提示有无感染等并发症,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是病情变化的信号。
二、饮食护理
1.限制液体摄入:严格根据患者的尿量、体重、水肿等情况计算液体入量,一般每日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要精确控制,避免过多液体摄入加重水肿及心脏负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液体限制的具体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及病情调整,以保证液体平衡又不影响其基本生理需求。
2.限制蛋白质摄入: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如蛋类、奶类、瘦肉等,以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0.6~0.8g/(kg·d),对于肾功能严重损害且有高分解代谢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可通过摄入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等来满足,避免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
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护理
1.高钾血症护理:密切监测血钾水平,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海带等,防止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肾脏排钾能力下降,高钾血症是少尿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需严格控制钾的摄入,并观察患者有无心悸、胸闷等高钾血症相关表现。
2.酸碱平衡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深快等酸中毒表现,及时配合医生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查,遵医嘱给予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如碳酸氢钠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的酸碱失衡类型及程度进行合理应用。
四、感染预防护理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因为口腔感染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影响肾脏及全身情况,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少尿期患者常因水肿等原因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及压疮,翻身间隔时间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2小时翻身一次,并按摩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皮肤护理的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3.管路护理:若有静脉置管等情况,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如静脉输液管路、尿管等,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五、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少尿期患者往往因病情较重、对疾病预后担忧等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增强其治疗信心,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要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