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诊断糖尿病肾病需从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检查入手。临床要采集糖尿病病史及相关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尿蛋白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检查(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对诊断不明确等情况可考虑肾活检,其有相应病理特征。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
1.糖尿病病史: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前提,糖尿病病程通常需达到5年以上,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在较短病程时就已合并糖尿病肾病,这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虽有一定差异,但糖尿病病史的采集是基础环节,通过详细询问患者何时确诊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等,了解糖尿病对肾脏影响的时间跨度等情况。
2.相关临床表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早期可表现为间断性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大量蛋白尿,进而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还可能有高血压表现,尤其是在糖尿病肾病中、晚期,高血压与肾脏病变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发展,不同年龄患者对高血压的耐受及表现可能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相关的高血压并发症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尿蛋白检测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这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ACR男性<2.5mg/mmol、女性<3.5mg/mmol,在糖尿病肾病早期,ACR会升高,当ACR在30-300mg/mmol之间时为微量白蛋白尿,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当ACR≥300mg/mmol时为大量白蛋白尿,提示临床糖尿病肾病,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以此为主要判断依据。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5g则为异常,大量蛋白尿时可超过3.5g,该指标能较准确反映肾脏漏出蛋白的情况,对于评估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由于肾功能基础不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解读需结合具体情况。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血肌酐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逐渐升高,血肌酐值的变化能一定程度反映肾脏功能受损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血肌酐正常参考值不同,比如成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多在53-106μmol/L,成年女性多在44-97μmol/L,儿童的血肌酐正常范围则根据年龄等因素有相应标准。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eGFR,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降低,可用于分期糖尿病肾病等,不同年龄人群的eGFR正常范围不同,比如成年人的eGFR正常应≥90ml/(min·1.73m2),随着年龄增长,eGFR会有生理性下降趋势,但糖尿病肾病会加速eGFR的下降。
三、肾脏病理检查
1.肾活检: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或者需要与其他肾脏疾病相鉴别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理特征主要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病理改变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诊断糖尿病肾病,不过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比如当临床诊断不典型、存在其他肾脏疾病可能等情况时考虑进行,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肾活检的风险与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