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什么病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和)轻至中度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肾小球疾病。病因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病理类型肾小球疾病有关。临床表现有血尿(镜下或肉眼,无尿路刺激症,诱因可致肉眼血尿)和蛋白尿(量少,诱因可短暂增多)。诊断靠尿液检查等,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一般无需特殊药物,观察随访,避诱因。多数预后好,少数可进展,需长期密切随访。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有关,如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薄基底膜肾病等。通常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导致红细胞或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但机体的一些代偿机制使得患者暂时没有出现水肿、高血压等其他典型肾炎表现。例如,在IgA肾病中,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从而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二、临床表现
1.血尿:可为镜下血尿,即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增多;也可为肉眼血尿,外观尿液呈洗肉水样等。血尿通常无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一般是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检查尿液时被发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都有发病可能,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如果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可能会诱发肉眼血尿,如在感染后1-3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2.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一般较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g,多为小分子蛋白尿。蛋白尿的量相对稳定,但在一些诱因如劳累、感染等情况下,可能会有短暂的增多,但一般不会急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尿。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尿液检查,发现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同时需要排除其他能引起血尿或蛋白尿的疾病。如进行尿常规检查明确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源性(畸形红细胞为主),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等。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如肾活检病理检查来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肾活检对于明确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肾活检操作需根据其身体状况等进行适当调整,儿童进行肾活检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风险。
2.鉴别诊断:需与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相鉴别。功能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情况,诱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直立时出现蛋白尿,平卧时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g。还需与其他肾小球疾病早期表现相鉴别,如遗传性肾炎早期可能也仅表现为血尿等,但遗传性肾炎往往有家族史,且病情可能会逐渐进展出现肾功能损害等。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进行临床观察,定期随访。需要注意避免劳累、感染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诱因。对于有明确病因如感染等诱因的患者,需要积极处理诱因。例如,如果患者有呼吸道感染,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相应的处理,但一般不针对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进行特殊的抗肾炎治疗。
2.预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肾功能可长期维持正常。少数患者可能会逐渐进展,出现病情变化,如转变为其他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出现肾功能损害等。但总体来说,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长期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相对来说病情进展可能较为缓慢,但也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如果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可能预后相对复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