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渗性昏迷患者需进行立即评估与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和血糖;进行补液治疗,按情况选补液种类、量和速度;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并监测调整;纠正电解质紊乱,注意补钾及其他电解质;寻找并处理感染等诱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不同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一、立即评估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高渗性昏迷患者常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及时掌握生命体征变化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婴儿和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且敏感,需加强观察频率;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减退,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恶化。
2.血糖监测:快速检测血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血糖通常显著升高,多在33.3mmol/L以上,持续监测血糖变化对于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性别患者在血糖波动时可能因自身代谢差异有不同的身体反应,但核心是依据血糖数值指导治疗。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血糖调节机制异常,高渗状态下更易出现严重后果,需精准监测血糖。
二、补液治疗
1.补液种类与量:首先补充生理盐水,以迅速纠正脱水和高渗状态。补液量需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估算,一般按体重的10%-12%估算总补液量。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肾功能可能减退,补液速度需适当减慢,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需根据年龄、体重精确计算补液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防止补液不当引起电解质失衡及脑水肿等问题;女性患者在补液时也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可能对体液平衡产生的影响,但核心仍是基于脱水程度和生理需求进行合理补液。
2.补液速度:开始时快速补液,前1-2小时可输入1000-2000ml生理盐水,随后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调整补液速度。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三、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一般初始剂量为0.1U/(kg·h),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胰岛素治疗需密切监测血糖,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逐渐下降,一般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9-6.1mmol/L为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胰岛素时需特别注意剂量的精确性,避免剂量不当影响血糖控制和生长发育;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胰岛素的代谢可能受到影响,需谨慎调整剂量;女性患者在胰岛素治疗期间若处于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胰岛素的使用需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母婴安全。
四、纠正电解质紊乱
1.钾离子补充:根据血钾水平补充钾盐,当血钾低于正常时,需及时补钾。补钾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钾变化,防止高钾血症的发生。对于合并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补钾需更加谨慎,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补钾量和速度;老年患者肾脏功能减退,对钾的调节能力下降,补钾时更要严密监测血钾;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血钾可能有一定波动,补钾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2.其他电解质纠正:同时注意纠正其他电解质紊乱,如钠离子、氯离子等,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五、寻找并处理诱因
1.感染诱因:积极寻找是否存在感染诱因,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若有感染需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感染部位和常见病原体可能不同,如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与成人有所差异,老年女性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
2.其他诱因:还需排查其他诱因,如停用降糖药物等,及时去除诱因以防止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