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定量怎么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活动、饮食等)、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并发症防治(感染、血栓栓塞等)及病情监测(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指标监测),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的具体安排和处理有差异,需综合考虑进行相应诊疗及调整。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肾病综合征患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可促进肾血流量增加,利于利尿及缓解病情。待病情缓解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不感疲劳为宜,这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情加重,不同年龄患者休息与活动的具体安排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儿童患者需家长协助监督活动量。
2.饮食:
蛋白质:一般给予正常量的优质蛋白饮食,每日每千克体重约1g,以维持机体营养需求,但当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年龄较小的儿童因生长发育需求,蛋白质摄入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把控。
热量:保证充足热量摄入,每日每千克体重约30-35kcal,可通过摄入谷类、油脂等实现,满足机体基础代谢及疾病消耗需求。
钠:水肿时需限制钠摄入,每日钠摄入量应小于3g,避免加重水肿,不同年龄患者对钠的耐受及饮食调整有差异,儿童患者需注意饮食中隐性钠的摄入,如某些加工食品等。
钾:一般无需严格限制,但当出现高钾血症时需限制钾摄入,根据患者具体血钾情况及肾功能等综合判断。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发挥作用,如泼尼松等,其使用需遵循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的原则,不同年龄患者起始剂量及减药速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2.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抵抗、激素依赖及频繁复发的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在儿童患者中更需谨慎评估其风险收益比。
3.其他药物:可根据病情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等,以预防血栓形成,因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存在高凝状态,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剂量及监测指标需调整,儿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注意出血等风险。
三、并发症的防治
1.感染: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需注意预防,如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呼吸道感染等,一旦发生感染需积极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儿童患者因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及时治疗感染病灶。
2.血栓、栓塞并发症:除使用抗凝药物外,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血栓、栓塞相关表现,如出现肢体肿胀、胸痛、咯血等症状需及时处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患者血栓、栓塞的表现及处理方式有一定差异。
3.急性肾损伤:当出现急性肾损伤时需积极寻找诱因并去除,如纠正低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等,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儿童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时更需谨慎处理,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四、病情监测
1.尿蛋白定量监测:定期检测尿蛋白定量,以评估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一般每周或每2周检测1次,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尿蛋白定量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患者需准确留取尿液标本进行检测。
2.肾功能监测: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了解肾脏功能情况,儿童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肾功能指标会有相应变化,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3.其他指标监测: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血脂等指标,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及治疗相关影响,如糖皮质激素使用可能导致血脂升高等,需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治疗及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