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便失禁是怎么引起的
老年人大便失禁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肌肉功能方面的盆底肌功能障碍、肛门外括约肌病变;神经系统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脊髓病变;肠道方面的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粪便性状异常;还有多重用药及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排便调控机制导致大便失禁。
一、肌肉功能相关因素
1.盆底肌功能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群盆底肌会出现自然退变,肌肉力量减弱、弹性降低。例如,多项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盆底肌的收缩力较年轻人明显下降。盆底肌对肛门的括约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盆底肌功能障碍时,就容易导致大便失禁。这与老年人长期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关联,比如缺乏规律的盆底肌锻炼等情况会加速盆底肌功能的退变。
2.肛门外括约肌病变:老年人群中肛门外括约肌可能因多种原因受损。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肛门外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另外,肛门部位的手术史,如前列腺手术、直肠癌手术等,也可能损伤肛门外括约肌,使得其控便能力下降。
二、神经系统相关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部的一些疾病,像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会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的调控功能。脑卒中发生后,病变部位可能干扰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大脑无法正常感知直肠内粪便的充盈情况,或者不能准确发出控制排便的指令,从而引发大便失禁。据流行病学调查,有脑卒中病史的老年人大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病史的老年人。
2.脊髓病变:脊髓的病变也会影响排便的神经传导。例如脊髓损伤、脊髓肿瘤等疾病,会阻断脊髓与大脑之间以及脊髓与肛门等排便相关器官之间的神经信号传递,导致排便反射异常,引起大便失禁。老年人由于本身脊髓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退变,加上一些疾病因素,更容易受到脊髓病变的影响。
三、肠道相关因素
1.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老年人患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道黏膜会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导致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同时炎症刺激会使肠道蠕动加快,影响正常的排便控制,进而引发大便失禁。研究发现,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大便失禁的比例相对较高。
结直肠肿瘤:结直肠肿瘤会占据肠道空间,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和储存,并且肿瘤的生长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包括神经等结构,干扰排便的调控机制,从而导致大便失禁。随着年龄增长,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升高,也是老年大便失禁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
2.粪便性状异常: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便秘情况,干结的粪便在排出时可能会损伤肛门周围组织,长期便秘还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腹泻,频繁的腹泻使得肠道不能及时对粪便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两种粪便性状的异常都可能引发大便失禁。例如,一些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老年患者,其肠道功能不稳定,常出现腹泻或便秘交替的情况,增加了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
四、其他相关因素
1.多重用药: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导致大便失禁。例如,一些泻药长期使用可能会破坏肠道的正常节律和排便反射;某些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会抑制神经系统对排便的调控等。不同药物之间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大便失禁的发生几率。
2.心理因素:老年人大便失禁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反过来心理因素又可能加重大便失禁的情况。比如,长期受到大便失禁困扰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这些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干扰排便的正常调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