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尿(有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表现)、疼痛(有腰部疼痛和腹痛表现)、休克(严重肾损伤可致休克)、发热(有吸收热及感染时的不同发热表现)、尿液改变(有尿量变化和尿液成分改变表现)
一、血尿
1.肉眼血尿表现:部分肾损伤患者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血色。这是因为肾组织受损后,红细胞进入尿液中。例如,外伤导致的肾损伤时,血液直接流入肾盂、肾盏,进而随尿液排出体外,可表现为肉眼血尿。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因自身表述能力等因素,若出现肾损伤,肉眼血尿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而成人可能更能准确描述尿液颜色变化。
2.镜下血尿表现:有些肾损伤患者肉眼看不到血尿,但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可发现红细胞,即镜下血尿。这是因为肾损伤程度较轻时,出血量较少,肉眼无法察觉,但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红细胞。对于有潜在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炎患者,肾损伤时更易出现镜下血尿,且需定期监测尿常规来发现这种情况。
二、疼痛
1.腰部疼痛:肾损伤常可引起腰部疼痛,多为钝痛或胀痛。这是由于肾实质损伤后,肾组织肿胀,包膜受到牵拉所致。例如,肾挫裂伤时,肾包膜受到刺激,患者会感到腰部持续的钝痛。不同性别患者,在疼痛感知和耐受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表现为腰部区域的疼痛不适。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本身可能存在一定劳损,当发生肾损伤时,腰部疼痛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要结合职业史等综合判断。
2.腹痛:部分肾损伤患者还可出现腹痛,尤其是当肾损伤累及腹膜后时,血液刺激腹膜后神经丛,可引起腹部疼痛,疼痛可类似急腹症表现。例如,肾蒂损伤时,大量血液积聚在腹膜后,刺激神经引起腹痛。在儿童肾损伤中,由于其解剖特点和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可能是更易被关注的症状之一,需要仔细鉴别诊断。
三、休克
1.休克表现:严重肾损伤,如肾碎裂伤、肾蒂损伤等,可导致大量出血,进而引起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失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等基础疾病,肾损伤后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且休克的纠正相对困难。而年轻患者在急性大量失血时,若能及时救治,休克可能相对容易纠正,但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四、发热
1.发热原因及表现:肾损伤后,由于组织损伤、出血等引起吸收热,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如果肾损伤合并感染,如尿液外渗继发感染等,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超过38.5℃,同时可伴有寒战等表现。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肾损伤后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发热,因为这类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在儿童肾损伤中,发热可能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伴随症状,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感染等并发症。
五、尿液改变
1.尿量变化:肾损伤严重时,可影响肾功能,导致尿量减少。例如,肾血管破裂、肾实质广泛损伤等情况,可使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尿量明显减少。而有些肾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增多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肾损伤后肾脏的代偿机制等因素导致,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对于有慢性肾脏病史的患者,肾损伤后尿量变化可能更易出现异常,需要密切关注尿量的动态变化。
2.尿液成分改变:除了血尿外,肾损伤患者尿液中还可能出现蛋白质等成分的改变。因为肾组织受损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蛋白质等漏出到尿液中。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等情况。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本身可能对肾脏有一定损害,肾损伤后尿液成分改变可能更为明显,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