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怎么分期
褥疮分为五期,Ⅰ期皮肤完整有指压不变白红斑,好发于骨隆突处,儿童老人易患,长期同一姿势等增风险;Ⅱ期部分皮层缺失,有浅表皮损或水疱,儿童修复强但需及时处理,老人愈合慢,长期卧床护理不当等促发;Ⅲ期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儿童护理要少刺激,老人需改善营养,长期卧床未翻身等致;Ⅳ期全层皮肤缺失伴骨骼等外露,有腐肉焦痂等,儿童处理防影响发育,老人需综合健康状况,长期严重受压未缓解致;不可分期全层皮肤缺失底部被腐肉焦痂覆盖,需去除后分期,处理要慎,长期未有效护理等致。
表现:皮肤完整,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好发于骨隆突处皮肤,如足跟、髂骨、坐骨结节等部位。此期皮肤的完整性未被破坏,表皮无破损,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可能已经出现异常,由于压力或摩擦等因素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但尚未形成开放性伤口。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易因局部长期受压出现Ⅰ期褥疮,比如长期卧床的儿童患者;老年人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也是Ⅰ期褥疮的高发人群。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使用不适当的辅助器具等都可能增加发生Ⅰ期褥疮的风险。
Ⅱ期褥疮
表现:部分皮层缺失,表现为浅表皮损,如溃疡基底部呈粉红色,无腐肉,也可能表现为完整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疱。损伤涉及表皮和(或)真皮,创面呈现出浅表的开放性状态,创面周围可能伴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等。儿童发生Ⅱ期褥疮时,由于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及时处理,否则可能进一步发展,其水疱可能因活动等原因破裂,形成浅表的溃疡面;老年人Ⅱ期褥疮的愈合相对较慢,因为老年人机体代谢减缓、营养状况可能相对较差等因素影响伤口愈合。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且护理不当、皮肤长期受潮湿等影响都可能促使Ⅱ期褥疮的发生。
Ⅲ期褥疮
表现: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肌肉未外露,创面可能存在腐肉,但也可能部分覆盖腐肉。溃疡可深及皮下脂肪层,向周围扩展,其深度因个体差异等有所不同。儿童Ⅲ期褥疮的治疗需要更加注重局部清洁和保护,由于儿童的组织特点,在选择护理措施时要考虑对儿童皮肤的刺激性较小;老年人Ⅲ期褥疮的护理除了清洁创面外,还需关注整体营养状况的改善,因为老年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吸收或摄入问题,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伤口愈合。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且未定期翻身、局部压力持续存在等是导致Ⅲ期褥疮的重要因素。
Ⅳ期褥疮
表现:全层皮肤缺失,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创面有腐肉或焦痂,常常存在窦道和潜行。此期褥疮损伤深度较深,累及深层组织,治疗难度较大。儿童发生Ⅳ期褥疮时,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的骨骼等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当的处理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老年人Ⅳ期褥疮的护理除了局部处理外,还需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进程。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严重受压且未得到有效缓解的状态是导致Ⅳ期褥疮的关键因素,例如长期卧床且未进行有效的体位调整。
不可分期褥疮
表现:全层皮肤缺失,溃疡底部被腐肉(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和(或)焦痂(棕褐色、褐色或黑色)覆盖。由于腐肉和焦痂的覆盖,无法直接判断溃疡的深度,需要将腐肉和焦痂去除后才能明确分期。对于任何人群出现不可分期褥疮时,都需要谨慎处理,儿童不可分期褥疮的处理要避免损伤正常组织,老年人不可分期褥疮的处理则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能力等,因为去除腐肉和焦痂的过程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和疼痛。生活方式中,长期未得到有效护理、局部感染未得到控制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发展为不可分期褥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