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肺囊腺瘤
先天性肺囊腺瘤是罕见先天性肺部发育异常疾病,属先天性肺气道畸形范畴,胚胎发育中肺组织分化异常致肺内局部多囊性病变,胎儿期超声等可查,新生儿等期有相应表现,诊断靠超声、MRI、产后影像学,治疗分胎儿期和新生儿等期,多数患儿手术预后好,晚发或伴严重畸形预后受影响,需孕期及产后密切监测并采相应措施保障预后。
一、定义
先天性肺囊腺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异常疾病,属于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的范畴,主要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肺组织的分化出现异常所导致,表现为肺内局部组织增生形成多囊性病变。
二、病理特征
1.大体病理:病变肺组织呈多囊状,囊腔大小不一,囊壁由支气管上皮细胞覆盖,周围肺组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
2.组织学特征:显微镜下可见增生的支气管样结构、肺泡样结构及软骨组织等,根据组织学表现可进行不同的分型,不同分型与预后等有一定关联。
三、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与胚胎发育早期肺芽的分支和肺泡化过程出现紊乱有关,具体的分子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已发现一些基因的异常可能参与了先天性肺囊腺瘤的发生发展,例如某些与肺组织分化调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表达异常等。
四、临床表现
1.胎儿期表现:在孕期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胸腔内存在囊性占位病变,病变较小时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病变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导致羊水过多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的心肺功能发育。
2.新生儿及婴幼儿期表现:部分患儿出生后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咳嗽、反复肺部感染等症状,这是因为病变肺组织影响了正常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及容易引发感染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还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由于肺部病变影响了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进而影响全身的营养供应和代谢。
五、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孕期筛查先天性肺囊腺瘤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胎儿胸腔内的囊性病变,观察病变的大小、范围等情况。
2.产前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超声检查发现的病变,可进一步通过MRI检查来更精确地评估病变的特征,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胎儿肺部病变情况,对产前咨询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3.产后影像学检查:出生后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的多囊性病变,胸部CT检查则能更清晰、准确地显示病变的细节,包括囊腔的大小、分布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肺部发育异常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胎儿期治疗:如果胎儿期发现先天性肺囊腺瘤,需要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孕周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畸形等综合评估。对于病变较小且无明显压迫症状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胎儿,可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如果病变较大,严重压迫周围组织,影响胎儿心肺发育,可能需要考虑在胎儿期进行介入治疗等,但胎儿期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
2.新生儿及婴幼儿期治疗:对于出生后有明显症状的患儿,如出现呼吸急促、反复感染等,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切除病变的肺组织,具体手术范围需根据病变的范围等情况来确定。对于无症状的患儿,需要密切观察,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随访,评估病变的变化,如果病变有增大趋势或出现相关症状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七、预后情况
大多数先天性肺囊腺瘤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病变切除后,患儿的呼吸功能等可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正常儿童。但如果病变发现较晚,已经出现严重的肺部发育不良或合并其他严重畸形等情况,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胎儿期发现的病变,需要在整个孕期及产后密切监测,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