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是怎么造成的
心动过缓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相关问题如窦房结功能障碍(老年人因窦房结细胞退行性变等易患,冠心病可影响窦房结血供致其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自身免疫病、心脏手术损伤、儿童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引发);药物因素如心血管相关药物(抗心律失常药使用不当或敏感者易致,有基础心脏传导不良倾向者更甚)、其他系统药物(过量洋地黄、部分抗抑郁药等可致);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不足使代谢率降低致心脏活动减慢)、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严重低钾血症等影响心肌电生理活动致传导减慢)。
一、心脏传导系统相关问题导致的心动过缓
1.窦房结功能障碍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的部位。年龄因素会影响窦房结功能,随着年龄增长,窦房结的细胞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老年人发生窦房结功能障碍导致心动过缓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发现,在老年人群中,约有一定比例是因为窦房结自身的病变,如窦房结动脉的硬化、缺血等原因,使得窦房结产生冲动的频率降低,从而引发心动过缓。一些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影响到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出现心动过缓。
2.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系统包括房室结等结构,若房室结发生病变,如炎症、缺血等情况,会影响心房向心室的传导。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房室结,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另外,一些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对房室传导系统造成损伤,术后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相关的心动过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的房室传导系统发育异常,也会导致心动过缓,这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可能在出生后就表现出心动过缓的症状。
二、药物因素引起的心动过缓
1.心血管相关药物
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它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如果使用不当或患者对药物敏感,可能导致心动过缓。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引起心动过缓。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心率,因为本身有心脏传导功能不良倾向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一位本身就有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血压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时,就可能因为药物的作用导致心动过缓进一步加重。
2.其他系统药物
一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在过量使用时会影响心脏的传导,导致心动过缓。对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更易出现药物蓄积,从而引发心动过缓。还有一些抗抑郁药物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体液调节等机制间接影响心率,导致心动过缓的发生。
三、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心动过缓
1.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功能有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的活动也会减慢,从而出现心动过缓。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的心动过缓。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如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可以明确诊断,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后,心动过缓的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2.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时,血清钾离子浓度升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肌传导减慢,引起心动过缓。例如,一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肾脏排钾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高钾血症,进而引发心动过缓。严重的低钾血症也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导致心动过缓。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发生酮症酸中毒时,也可能伴随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心动过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