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概述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发病与血糖、遗传、血压等因素相关,早期有微量白蛋白尿等表现,中期出现临床蛋白尿等,晚期为严重肾功能衰竭等,诊断可通过尿蛋白、肾功能检查及肾活检,预防与管理需控制血糖血压、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相关因素
血糖因素:长期高血糖是关键因素,高血糖会引起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一系列代谢紊乱,进而损伤肾小球等肾脏结构和功能。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内葡萄糖代谢异常,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而降解减少,使得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逐步形成。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例如,一些与肾小球滤过功能、细胞外基质代谢相关的基因,若存在异常,个体在高血糖等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
血压因素: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相互影响,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内高压状态,进一步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促进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高血压使得肾脏灌注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滤过膜损伤加重,蛋白漏出增多等。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早期可能仅有微量白蛋白尿,常规尿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等检测可发现异常。此时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中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尿白蛋白排泄率进一步增加,可出现临床蛋白尿,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泡沫较持久。同时,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逐渐减退的相关表现,如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晚期表现:到晚期,患者会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表现为水肿(可累及全身,如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贫血、高血压难以控制等。还可能伴有代谢紊乱,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诊断方法
尿蛋白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期、微量白蛋白尿期和临床蛋白尿期。例如,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检测、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测定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测定能更准确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通过检测血肌酐水平,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计算GFR,可了解肾脏功能状态。
肾脏病理检查:对于不典型或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等,但这是有创检查,需谨慎选择。
预防与管理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具体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可减少高血糖对肾脏的损伤。
血压控制:合理控制血压,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建议控制在6g以下,以减轻肾脏负担;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肾脏损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因为儿童糖尿病肾病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血糖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身体各器官发育,包括肾脏。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和肾功能,因为妊娠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病情恶化,要确保母婴健康。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在控制血糖、血压时需更加谨慎,避免过度降糖、降压导致低血糖、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发生,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