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致心肌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有疼痛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等人群,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治疗包括再灌注及药物治疗
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二、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当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时,就会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过多的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2.心肌耗氧量增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已存在病变,不能相应增加供血,从而引发心肌梗死。如年轻男性长期高强度运动且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因心肌耗氧增加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多为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例如,一位50岁有高血压病史的男性,在劳累后出现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含服硝酸甘油无改善。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心动过速等,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2.体征:早期血压可增高,随后可降低。心尖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伴有心律失常等体征。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例如,超急性期可表现为高尖T波,急性期ST段抬高,亚急性期ST段逐渐回落,慢性期残留病理性Q波等。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发病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到高峰。
五、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
1.高危人群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如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的亲属,患病风险增加。
年龄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急性心肌梗死风险。例如,一位长期每日吸烟20支以上,且很少运动、饮食油腻的55岁男性,属于高危人群。
患有基础疾病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这些疾病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
2.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饮食和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六、治疗原则
1.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的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例如,对于适合溶栓的患者,可尽早给予溶栓药物使血管再通;对于具备PCI条件的医院,应尽快行PCI治疗。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如肝素等)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