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浸润肺腺癌
微浸润肺腺癌是肺腺癌早期亚型,浸润灶最大径≤0.5厘米,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异型性、浸润灶局限等;多数无明显症状,中老年、长期吸烟等人群易患;通过胸部CT等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老年、年轻及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手术有不同考虑。
一、微浸润肺腺癌的定义
微浸润肺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早期亚型,指肿瘤细胞向间质、肺泡腔或沿肺泡壁生长,其中浸润灶最大径≤0.5厘米的肺癌。
二、病理特征
1.显微镜下表现:在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浸润灶局限,与周围正常肺组织有清晰的界限等病理特点,其浸润成分相对较少,主要以原位癌成分为主,仅存在微小的浸润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常规体检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如胸部CT检查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非特异性症状,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仅依靠症状来诊断微浸润肺腺癌。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的关系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细胞修复、免疫等功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生等因素有关。
性别: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倾向性,但可能与不同性别接触致癌因素的概率等有一定关联,比如男性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群患微浸润肺腺癌的风险相对增加,因为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会损伤肺部细胞的DNA等,导致细胞异常增殖;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群,吸入的有害颗粒等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而有良好生活方式,如经常运动、饮食健康等的人群,相对发病风险可能较低。
病史: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患微浸润肺腺癌的风险可能会高于无肺部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因为长期的肺部炎症等刺激可能会引起肺部细胞的异常变化。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发现肺部的结节等病变,通过观察结节的形态、大小、边缘等特征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微浸润肺腺癌在胸部CT上可能表现为结节状影,浸润灶较小等特点。
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代谢活性等情况,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微浸润肺腺癌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病理学检查。
2.病理学检查:最终的确诊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通常是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病灶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浸润情况等,以明确是否为微浸润肺腺癌以及肿瘤的具体病理类型等。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对于确诊为微浸润肺腺癌的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通常可以采用肺局部切除术等相对较为保守的手术方式,尽可能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肺组织,以保证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手术切除的病灶需要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浸润情况等,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2.特殊人群的考虑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切口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较高。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对于术后肺功能的保留要求可能更高,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需要更加精准,尽量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肺组织,以保障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等。同时,要注重心理关怀,帮助年轻患者缓解患病后的焦虑等情绪。
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手术前需要积极控制肺部炎症等基础疾病,改善肺功能,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